六(lù)安,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别称“皋城”。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江淮之间,东邻省城合肥市和巢湖地区;南接安庆地区和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商城、固始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地区隔河相望。全市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之间。如今,六安市辖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四县和金安、裕安、叶集三区。对于六安市来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该地区就存在多个诸侯国。那么,问题来了,春秋的6个小国,均位于今六安市一带,你都知道吗?
一、六国
六国,故地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一带,六国的“六”字,读音为lù。古六国传为皋陶之后所封之地。六安有皋城,位于六安市区南门。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受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皇甫谧《帝王世纪》:“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强大起来。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楚国大军消灭了六国,同年被楚国灭亡的还有同为皋陶之后的蓼国。
对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楚成王熊恽二十六年“灭六英”,即在楚成王熊恽二十六年,楚国灭英国与六国。而《史记·楚世家第十》的记载,楚灭英国确是在楚成王二十六年,但灭六国却是在楚穆王四年(前622年)。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从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到楚穆王消灭六国,皋陶后裔在“六”这个地方立国长达约1500年之久,从而成为古代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
二、英国
英国,国君姓氏为偃姓,是古代历史上周代的诸侯国。和六国一样,英国的君主,也是皋陶的后裔。到了春秋时期,英国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甚至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对于楚国来说,也是在春秋时期消灭了英国。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实力弱小,又没有和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产生较多的交集,这促使英国在周朝历史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
三、舒庸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舒庸国,舒人的一部分与庸人融合,称舒庸国。在地理位置上,舒庸国主要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一带,也包含了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一带的部分地区。
《左传·成公十七年》中记载:“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厘、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櫜师袭舒庸,灭之。”这段记载是说,公元前576年,舒庸国趁着楚国吃到了鄢陵之战的败仗,引导吴国军队进攻楚国。对此,楚国君主自然是十分不满,于是派公子櫜趁舒庸轻敌不备,挥师灭了舒庸国。从这一角度来看,舒庸国想要充分利用楚国和吴国、晋国争霸的机会,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因为自身的实力太过弱小,加上晋国和吴国也无法迅速支援舒庸国,这促使舒庸国还是被楚国吞并了。
四、舒蓼国
舒蓼国,《春秋谷梁传》作舒鄝,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的诸侯国。对于舒蓼国来说,疆域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一带,是群舒的一支。《春秋左传注·文公十四年》记载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元年,楚国谋划讨伐群舒,在出师进攻舒蓼国之时,楚国爆发内乱。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正是因为这场内乱,从而推迟了舒蓼国的灭亡时间。因为在楚国强大的实力之下,舒蓼国根本没有抵挡的能力。
《春秋左传注·宣公八年》记载,公元前601年,楚庄王因为群舒背叛楚国,所以他亲自率军消灭了舒蓼国。吞并舒蓼国之后,楚庄王与吴国、越国结盟而返回。对于楚庄王来说,此举自然是为了消除背后的隐患,从而全力和晋国争霸中原。
五、舒龙国
舒龙国,春秋时期,位于吴国与楚国之间的诸侯国,疆域主要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一带,是群舒的一支。春秋时期,舒龙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春秋左氏传·文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615年,楚国攻占了舒龙国的疆域,结束了这个弱小诸侯国的历史。
六、舒鸠国
舒鸠国,春秋时期,位于吴国与楚国之间的诸侯国,疆域主要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一带。和舒龙国、舒蓼国、舒庸国一样,舒鸠国也是群舒的一支。
《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公元前549年,在吴国的压力之下,舒鸠国背叛楚国。对此,楚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楚康王攻入舒鸠国境,舒鸠国又决定倒向楚国,这促使楚国大军撤退。公元前548年,舒鸠国再一次背叛楚国,与吴国军队联合。楚国令尹屈建率军讨伐舒鸠国,吴国援救舒鸠国,在这场战役中,楚国击败了吴国大军,从而彻底灭亡了舒鸠国。对此,在笔者看来,作为春秋时期的小国,舒鸠国只能在周边的大国之间摇摆不定,这也是比较无奈的选择。
总的来说,在春秋时期,今安徽省六安市一带存在多个小国,这些小国基本上都被楚国吞并了。换而言之,春秋时期,楚国的疆域已经扩张到今安徽省一带。所以,到了战国后期,楚国甚至选择迁都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一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