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太行,诗画平顺”。平顺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断裂带上,东与河南省林州市搭界;由南绕西与壶关县毗邻;西与长治市郊区、潞城市接壤;正北与黎城县和河北省涉县相连。平顺是山水之城,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平顺是药材之都。平顺是劳模之乡。平顺是一块红色沃土。平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历史沿革
县境在帝喾时属冀州;唐尧因之。虞舜改属并州域。夏复冀州,仍属冀。春秋,先属黎国;黎侯为赤狄潞氏所逐,属潞子婴儿国。后,晋灭潞立黎侯,属黎;黎并与晋,属晋。
战国,属韩。随赵灭韩,属赵。秦立郡县制,属上党郡。汉初,袭秦制。至武帝,置刺史治上党郡,属并州域,统辖潞城、壶关等14县,平顺分属于潞城、壶关。
东汉、魏、晋及北魏、北齐均依旧。
隋改上党,黎城复,平顺分属黎城、潞城。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壶关,平顺南归壶关,北属黎城、潞城。
五代后周,改属潞州。
五代暨宋、金、元仍如故。
明初,因之。
明嘉靖八年(1529),持续14年之久的陈卿农民起义被明王朝镇压后,析黎城5里、潞城16里、壶关10里,共31里置县,嘉靖皇帝取“平顺百世之泽”之义,赐名平顺县,属潞安府。
清初仍旧。顺治元年(1644)建省,山西省下辖8府、10直隶州。平顺仍属潞安府。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平顺县被裁,县境分归黎、潞、壶三县原属领地。归潞计12里44村,为平顺乡,并设县佐治之。
民国元年(1912),复置平顺县,属潞安府。民国3年,废府州制,山西设3道,平顺属冀宁道。民国4年,县治又裁,全境悉并潞城县。民国5年8月,平顺县再复,仍属冀宁道。
民国13年,废道改省。山西省下辖105县,平顺直属山西省。民国26年,山西省分设5个专区,平顺属第五专区。
民国29年(1940)1月,平顺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6月,以老马岭一线为界分置平(顺)北县。因上级尚无统一的抗日政权,两县均在中共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之下。8月,冀太联办成立,设太南专署,平顺(南)、平(顺)北县归属之。
民国30年(1941)8月,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成立,平顺(南)、平(顺)北两县归太行四专区。
民国31年(1942)6月,平(顺)北县、平顺(南)县合并,仍属太行四专区。
民国34年(1945)11月,改属太行三专区。
民国35年(1946)6月,改属太行二专区。
民国36年(1947)1月,改属太行三专区。
民国38年(1949)9月,平顺属长治专区。
1958年10月,随长治专区的改称,平顺县属晋东南专区。11月,平顺与壶关合并为壶关县,县治在平顺县城。
1959年9月,壶(关)、平(顺)分治,平顺仍属晋东南专区。
1967年,改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5月,改属长治市至今。
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经批准,全县仍为7个区,并将行政村划分为177个。
1950年,一区增设北流滩,二区增设常驼和淙上行政村。
1953年8月5日,七区高家台、苇池凹划归河南林县。同时,将全县178个行政村新划为101个乡,分属七个行政区。
各区、乡分列如下:
第一区驻城关。辖城关、刘家、川底、洪岭、大渠、山南底、孝文、略峪、王家、王庄、野峪、崇岩、张井、中五井、上五井、留村,计16乡。
第二区驻申家坪。辖申家坪、龙镇、白家庄、佛堂岭、东彰、棠梨、西湾、底河、新城、扬威、韩家、西郊、西沟,计13乡。
第三区驻石城。辖石城、王家庄、和峪、豆峪、黄花、豆口、黄贝坪、克昌、马塔、任家庄,计10乡。
第四区驻北耽车。辖北耽车、南耽车、烟驼、王曲、实会、南郊、淜头、安乐、东洪、西坡、奥治、鹞坡、德珩、阳高,计14乡。
第五区驻苗庄。辖苗庄、羊井底、大铎、北甘泉、集林、东青北、东五马、河东、西社、上庄、东河、东禅、广武、吾乐、北社,计15乡。
第六区驻虹梯关。辖虹梯关、芦芽、寺头、谷峦铺、羊老岩、西桥沟、东十字岭、西十字岭、李家河、界畔峧、臭水峧、关东水、碾凹、芣兰岩、库峧、虹霓,计16乡。
第七区驻杏城。辖杏城、赵城、大石河、黑虎、黄崖、东罗川、安阳、门楼、玉峡关、背泉、石门口、穽底、达驮、石窑滩、张家凹、尖坪、花园,计17乡。
1954年9月,撤销第一、二、四、五区,改第三、六、七区为三个农村基点工作区。县直辖3个基点区和58个乡。
1956年3月,全县划分为1镇51个乡。分别是:城关镇、城关乡、洪岭乡、大渠乡、川底乡、野峪乡、张井乡、中五井乡、西沟乡、龙镇乡、申家坪乡、扬威乡、王家庄乡、石城乡、和峪乡、黄花乡、阳高乡、奥治乡、烟驼乡、迥源头乡、鹞坡乡、北耽车乡、王曲乡、淜头乡、实会乡、南郊乡、苗庄乡、羊井底乡、东青北乡、北社乡、虹梯关乡、谷峦铺乡、库东郊乡、西桥沟乡、羊老岩乡、寺头乡、芣兰岩乡、芦芽乡、李家河乡、东十字岭乡、西十字岭乡、杏城乡、石窑滩乡、大石河乡、黄崖乡、背泉乡、玉峡关乡、赵城乡、石门口乡、穽底乡、西湾乡、任家庄乡。
1958年2月,将原51个乡(镇)并为9个集镇乡和20个一般乡。9个集镇乡为:城关、龙镇、杏城、苗庄、北社、北耽车、石城、寺头、虹梯关。20个一般乡为:大渠、西沟、新城、扬威、背泉、石门口、羊老岩、石窑滩、西桥沟、十字岭、芣兰岩、中五井、实会、后壁、和峪、黄花、阳高、东青北、羊井底、王家庄。
1958年8月,撤销乡制,全县新划为24个人民公社,下辖242个管理区。24个人民公社分别是:城关(红旗)、西沟(金星)、龙镇(曙光)、扬威(跃进)、杏城(协作)、玉峡关(燎原)、寺头(战斗)、羊老岩(幸福)、石窑滩(太阳)、中五井(超美)、大渠(先锋)、虹梯关(飞跃)、十字岭(裕化)、西桥沟(建设)、芣兰岩(革新)、实会(学苏)、北耽车(灯塔),阳高(东方红)、石城(前进)、王家庄(虹光)、北社(超美)、东青北(上游)、苗庄(卫星)、羊井底(红星)。11月5日,平顺与壶关合并为壶关县,县治平顺城关。同时将潞城三黄(黄池、黄牛梯、下黄)划入平顺,羊井底公社划入辛村公社,平顺县范围内合并为10个人民公社,即:城关公社与大渠公社合并为城关(红旗)人民公社。西沟公社与龙镇及扬威公社部分村合并为西沟(金星)人民公社。中五井公社、下黄公社、黄牛蹄公社合并为李庄(超英)人民公社。石城公社、阳高公社、王家庄公社合并为石城(前进)人民公社。实会公社与北耽车公社合并为北耽车(灯塔)人民公社。北社、东青北、黄池合并为北社(超美)人民公社。虹梯关、芣兰岩、十字岭合并为虹梯关(飞跃)人民公社。杏城、玉峡关公社和扬威公社之赵城、黑虎等合并为杏城(协作)人民公社。寺头、石窑滩、羊老岩合并为寺头(英雄)人民公社。羊井底、苗庄公社并入辛村公社。
1959年7月,恢复原平顺县建制,辖10个人民公社。9月30日将苗庄等6个管理区从羊井底公社分出,成立苗庄人民公社。时辖11个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归平顺之潞城县三黄诸村划回潞城,同时将全县新划为15个人民公社,辖190个管理区。即:城关、西沟、杏城、寺头、虹梯关、芣兰岩、中五井、实会、北耽车、石城、阳高、北社、苗庄、东青北、羊井底。
1962年5月,从石城、杏城、寺头公社分别分建王家庄、玉峡关、石窑滩、羊老岩4个公社,并将管理区划小改建为生产大队。全县共划为19个人民公社,228个生产大队。1964年西沟公社增设南小沟大队,1965年东青北公社增设青春大队,至此全县共230个大队。
1971年6月,从西沟公社分出龙镇等20个大队,新建龙镇公社。同时,将城关公社之川底、石埠头大队划入西沟公社,东青北公社之青春队解散。至此,全县共20个人民公社,229个生产大队。
1978年生产大队增至232个,1980年增至259个。1983年3月,寺头公社改名为东寺头公社。同时增设2个生产大队。全县共建261个生产大队。
1984年3月,实行乡村制。原城关、龙镇、石城、苗庄4个公社改为镇,其余16个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11月,又新增设2个行政村。至此,全县共辖4个镇,16个乡,263个行政村。
2000年12月,撤销城关镇、羊井底乡,合并组建青羊镇;龙镇镇更名为龙溪镇;撤销杏城乡、玉峡关乡,合并组建杏城镇;撤销东寺头乡、羊老岩乡、石窑滩乡,合并组建新的东寺头乡;撤销虹梯关乡、芣兰岩乡,合并组建新的虹梯关乡;撤销北耽车乡、实会乡,合并组建新的北耽车乡;撤销石城镇、王家庄乡,合并组建新的石城镇;撤销北社乡、东青北乡,合并组建新的北社乡。平顺县辖5个镇、7个乡,263个行政村。
2014年,平顺县辖5个镇、7个乡,3个社区、26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青羊镇。
2021年,撤销中五井乡,并入青羊镇。杏城镇,更名玉峡关镇。
2022年平顺县国土总面积1550平方公里,辖5个镇、6个乡,3个社区、15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青羊镇。截至2022年末,全县总户数为55982户,户籍人口1491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