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中,工资情况是一个常见的争议点,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问题。一般来说,劳动者对自己提出的工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那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证明工资情况呢?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双方约定劳动报酬的基本依据,如果劳动合同载明了工资标准、发放方式、发放时间等内容,可以作为证明工资情况的重要证据。如果双方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没有约定工资标准等内容,可以参照集体合同、规章制度、同工同酬原则等确定。
二、工资条。工资条是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时向劳动者提供的工资清单,应当包括支付工资的时间、姓名、工作日数、加班时间、应发工资、实发工资和工资扣除的项目、金额等。工资条可以直接反映劳动者每月的实际收入情况,是证明工资情况的有效证据。用人单位应当保管工资清单至少两年备查。
三、银行卡、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转账记录是指用人单位通过银行卡或其他电子支付方式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的流水记录,可以证明用人单位是否按时足额支付了劳动者的工资。但是,银行转账记录不能单纯根据“备注”来认定转账性质,还需要结合其他证据来确定转账金额是否属于工资或其他费用。
四、社保缴纳基数。社保缴纳基数是计算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是指职工在一个社保年度的社会保险缴纳基数。它是按照职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额进行确定。因此,社保缴纳基数是职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月平均数额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可以作为职工离职前12月平均工资的参考依据。
五、其他证据。除了上述常见的证据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提供其他有关证据来证明工资情况,如考勤记录、加班申请单、收入确认函、离职声明、两清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