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斯科是秘鲁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国首都,现为库斯科省省会。“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意为“世界的中心”。位于比尔加诺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居高临下,四周皆崇山峻岭,林木葱郁,气候凉爽,秘鲁人称它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库斯科城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传说远古时代,古代印第安人民在这里披荆斩棘,缔造家园,感动了太阳神,赠给他们一柄金斧。1200年前后,国王曼科·卡帕克遵循他父亲太阳神的指示,从的的喀喀湖迁都这里,建成雄伟华丽的库斯科城。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创造了印加文化,成为南美大陆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库斯科,将财宝文物洗劫一空,后又经几次地震和200多年的拉锯战,城市受到很大破坏。但城内有些印加帝国时代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仍留存至今。
走访库斯科城,从位于美洲虎腹部的印加中心广场开始。帝国时代,这里是举行宗教祭典与军事典礼的中心广场,西班牙殖民时期更建成包含喷泉和大教堂的城市广场,所有的道路、建筑、商家都以此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开来,因而发展成观光集散地。大部分地游客都喜欢在餐馆露台上进餐,或是于广场上闲坐,这时触眼所见,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印地安妇女、贩卖明信片和擦皮鞋的当地小童,不断地穿梭在一群群外国游客中间,好不忙碌,而夜晚的中心广场,一片灯海,一群群人席地而坐,分不清是游客还是当地人,或者乘凉,或者只是闲话家常。全是库斯科特有的风情写照。
中心广场东北侧是一组以大教堂为中心的教堂群,左右分别为耶稣玛丽亚教堂和艾尔·特诺夫教堂,广场东侧则是耶稣会教堂。大教堂始建于1550年,是西班牙人在Inca Viracocha宫殿基址之上,融合了西班牙式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与印地安人石雕艺术,花了近一世纪的时间才建造完成。左侧钟楼的玛丽亚·安哥拉大钟,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大钟,其洪亮的钟声连40千米以外都能听见。从中心广场旁边的曼塔斯大街朝西南方走,不远便可到达拉摩赛教堂和修道院,教堂中除了精美的宗教艺术品外,还收藏有鲁本斯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
库斯科市中心除了红瓦石墙的教堂、民居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充满历史韵味的印加石墙。其中两侧分立祭妇楼和耶稣会教堂的洛莱托街,是目前库斯科最长的一段古印加石墙,在巨石夹道的小巷中前行,两侧打磨光滑的花岗石,令人不由得伸手抚触,在感叹前人的匠心巧作之时,会奇怪石墙最底层皆以小石块为底,而上面的方石却逐渐往内斜堆叠,原来这样可以减缓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穿过洛莱托街,来到建造在印加考利坎恰基石上的圣多明哥修道院。考利坎恰在凯恰印地安语中意为“黄金庭院”,是一座由太阳神庙、月亮神庙、彩虹神庙和星神庙所组成的神庙群,规模相当庞大,是印加时代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据说这个神庙群中的石墙,原本覆盖着700多块、每块重达2000克的黄金板,太阳神庙的主祭坛上也以黄金铸造的巨型太阳为装饰,每当阳光照射进来,黄金便会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将太阳神庙烘托得既神圣又神秘,而另一座月亮神庙则由大量的白银所覆盖。但是当西班牙人入侵库斯科之后,不但搜刮了“黄金庭院”中的全部金银饰品,更以此为基址修筑成圣多明哥修道院,只剩下回廊下的印加石墙,寄予人们无限的想像。
巨石街是库斯科城中另一条因印加石墙而出名的街道,这里保留着一段第六世印加王印加罗卡宫殿的石墙遗址。与洛莱托街的石墙不同,巨石街的石墙全部由体积巨大的石块堆砌,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块有12个角的巨石,天衣无缝地和其他巨石镶嵌在一起,充分表现出印加人精湛的石材技艺。至于“十二角石”传说可能是印加时代的月份牌,12个角分别代表了一年12个月。沿巨石街往上便可到达远近闻名的圣波拉斯教堂。
从库斯科沿着崎岖难行的石道直奔山顶,就到了著名的萨克希沃玛城塞。放眼望去,一堵巨石砌成的三重“Z”字形石墙就矗立在眼前,由一块块数人高的石头堆叠出的墙体,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萨克希沃玛城塞是印加帝国美洲虎都城格局的头部所在,遗址上有一座象征虎眼的石塔,现存圆圈基址,而三排“Z”字形石墙就像是美洲虎的牙齿。根据考古学家考证,“Z”字形外墙在防御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可以使敌军在接近城墙时陷入死角,腹背受敌,防御功能远远胜于普通城墙。
距库斯科市约33千米的匹萨克,是一座典型的安地斯村庄,它以周末的热闹集市而闻名。从村内的中心广场上举目远眺,村边山顶上的石头遗址虽然相距甚远,却清晰可见,沿着村中的山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苦攀爬,匹萨克石造建筑群近在眼前,上上下下地走览遗址中的太阳神庙、祭典泉池、水渠和月亮神庙,其平整光滑且大小相仿的石块像拼图般嵌合紧密,令人不禁为之赞叹。据说这里曾是印加皇室的浴场,且不断从山壁中涌出的清冽泉水,具有养颜美容的效果,游人纷纷掬水洗脸、甚或喝上一口,相当有趣。
与匹萨克相对,奥林太坦玻位于圣谷西端缓坡的尽头,是印加帝国防御北部亚玛森部落的战略要地。令人觉得惊讶的是,这里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古印加城市格局,街道和几百年前的印加时代几乎相差无几,整个城市由空中看是典型的不规则四边形布局,中心广场是城市的核心,所有的街道由此开始渐渐伸向远处的山坡,而印加人称为坎恰的民居,在今天的城中依然随处可见。
在最近100年中,许多探险家都在寻找传说中“失落的印加之城”,即使在西班牙殖民期间,许多贪婪的征服者也被传说中的财富所诱惑,而倾尽人力物力不断搜寻。1911年,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根在寻找蒙可印加王最后的城池——维尔卡邦巴,发现了淹没近乎400年的马丘比丘,也正由于这个原因,谜样的马丘比丘,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到此一窥印加文明的深奥。马丘比丘,是一座为了祭典活动而建于山巅的“祭典之城”,它与印加民居城市不同,神庙建筑中还有许多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石刻,是印加时代宗教祭典中心及天文观测中心。整座遗址大致分为以花岗岩巨石圈出一阶阶梯田的农业区、贵族住宅神庙齐聚的上城区和民居仓库并存的下城区。
太阳神庙不仅是印加人祈祭太阳的场所,更是一座天文观测站,近年的考古天文学研究发现,每年夏至时分,太阳光正好由神庙东窗射入,十分准确地投影在庙中用来测量太阳升起点的巨石上。另外,主神庙、三窗庙和圣器收藏室是最主要的神庙区。主神庙是一座三面围墙一面开放的建筑,其东西两侧石墙皆以巨石为底,并以打磨精细的石块累叠,庙中还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坛。三窗庙位于主神庙边,因有三扇巨石叠成的大窗而得名,庙中立有一根石柱,据说是用来支撑屋顶,石柱边还有一块代表天地宇宙的印加阶梯石刻,是印加神庙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圣石边就可以进入马丘比丘普通居民区和贮物仓库区,漫步其间,将会发现这里的石造建筑材料和上城区相比,显得粗糙许多,建筑物也不如上城的宏伟高大,因此下城区又有平民区之称。平民区的尽头有一座研钵屋,这座石屋地面有两个类似研钵的圆坑,宾根认为这里曾是印加人用来研磨食物的加工厂,但是后来的考证发现,印加人所用的研钵形状和这两个圆石坑不同,因此人们认为这两个圆坑在储水之后,是印加人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仪器”,研钵屋是设在东城中的天文观测站。
神鹰庙是下城区惟一的神庙,地面上是类似鹰头的石刻,后面的巨石就像是神鹰展开的两翼,造型有如自然天作,栩栩如生。在神鹰庙背后的“羽翼”里面,宾根曾在造型独特的石龛中发现木乃伊,这些木乃伊的双手均被固定在石龛边的石洞。
秘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这个国家重视保护其丰富的自然和历史遗产。实际上,这个国家遍地是考古奇迹。这些非凡的印加和前印加文明的遗迹被众多的博物馆所收藏,还有无数的金字塔和毁灭的城市,其中许多尚未挖掘。还有一些殖民时期留下的杰作,这些杰作使秘鲁生辉,成为旅游爱好者争相前往的胜地。
纳斯卡巨画,位于秘鲁西南部的伊卡省。伊卡省纳斯卡小镇附近人迹罕至的荒谷中,散布着70多个仿佛由巨人之手勾画而成的鸟、兽、虫、鱼等神奇图案。这些巨大的图案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近处观察,它们只是像在褐色卵石层中挖的沟渠,从空中鸟瞰,才会发现在广阔的大地上纵横交错着许多线条,这些线条有规则地组成直线、三角形、平等四边形、长方形和螺旋形等几何图形,并且搭配拼合成蜥蜴、蛇、狗、猴、蜘蛛、鲸、鹰、蜂鸟和花卉树木等动植物形象。巨画一般有几百平方米大,最大的占地达5平方千米,被誉为“人类第八大奇迹”。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工作者来这里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认为巨画的作者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活动的秘鲁沿海的古印第安人。
钱昌位于秘鲁西北部拉利伯塔德省。钱昌在奇穆语中是“太阳、太阳”的意思。这里是古代美洲奇穆文化中心。1200~1400年,这里是印第安人奇穆王国的都城,后被印加帝国吞并。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后,在距钱昌5000米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特鲁希略”,钱昌逐渐被废弃。钱昌古城,地处海滨沙漠地带,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全盛时期人口有10万,是世界上至今保留下来的一座最大的土城遗址。城中已发现10个方形院落,每个院落都有一堵围墙与邻院隔开。各院都建有金字塔形神庙、墓地、庭园、蓄水池等。城中的所有建筑都用由黏土、沙砾和贝壳制成的大块土坯砌成,土坯都砌成“品”字形,以增加建筑物的牢固性。建筑物的墙面涂泥,用图案丰富、复杂的浮雕装饰。
查文考古遗址,位于秘鲁西部的安卡什省。查文考古遗址在西安第斯山脉布兰卡山东坡,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500~前300年,这里出现了查文文化,并成为当时宗教和文化中心。16世纪,哥伦布来美洲开辟新大陆后,查文城逐渐衰落。查文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长廊,高大的兰宋庙和泰优金字塔,以及众多的石碑雕刻。石板、房梁和石柱上雕刻着美洲豹、蛇、鹰及鳄鱼等动物形象。砌进城墙的一个人头像雕刻,眼、鼻、嘴等部分被艺术夸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查文城还有一座由巨石砌成的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