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元旦历来指的大都是农历春节大年初一这一天。民国时期,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于是下令停止使用农历,改用西方国家通行的公元纪年,也就是公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阳历的1月1日指定为元旦。
在我国古代,元旦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只是每个时期对正月一日定义的时间不同而已。夏朝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殷时期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朝时期则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以冬十月为正月;直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正式规定了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一日指定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历年来,对正月一日的叫法也很多,比如: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元旦这两个词的词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所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中:“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关于元旦的由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远古尧舜时期,尧把帝位传给了广受百姓爱戴的舜,后来舜谨遵尧帝的嘱托,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后来人们把尧帝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日,便把这一天称为“元旦”或““元正”。 还有把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元旦节,起源时间比较短,大部分风俗习惯都类似于春节的习俗,说他是袖珍版的春节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