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池不但可以围住整个城市,而且有的还要围上两圈。内圈叫城,外圈叫郭。城是城市的核心,俗称内城。郭是这个城市的外城。内城城墙高厚,外郭城墙较低。城外环绕城墙掘有深沟,有水之沟叫做池,俗称城河。无水之沟叫做隍,俗谓城壕。
历代城墙以京城最为高厚,比如北京内城高度约12—14米,顶宽15米,底宽18米,四周墙体高厚略有参差。各地府城城墙高厚稍逊于京城体量,各府城墙也不尽如一,因军政重要性的程度而稍有参差。但总体规格显著高于县城城墙。各级城池除受制于山水地形外的个别城墙,绝大多数城墙都是四周联通闭合的。
城市规模是和经济人口相关的,让古人几十万或百万规模的聚集人口建造现在北京上海两三千万规模的城市,这是穿越穿糊涂了!
但假设古代某城聚集的常住人口达到现代的规模,他们依然还是要建而且能建起城墙的,并且必然要把这些居住区都围起来。古代建城墙就是为人服务的,根据人口来定城墙规模,人多城大,人少城小,
另外,大多数城市城墙不是全用石头建造,石头用来做墙基,墙体是夯土版筑,条件好的会在夯土外包砖头。古代城墙用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石、有砖、有土,避免滥用民力财力引起民怨,也利于提高了建设效率。
北京城墙旧照
北京城墙旧照
北京城墙旧照
北京城墙旧照
平遥城墙旧照
清代兰州城墙旧照
清代太原城墙旧照
清代西安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