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即中国东北部地区,亦称东三省、东北三省、东北地区,狭义上是指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之地,广义上除黑吉辽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地区。
不知大家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没有:
为什么国人喜欢称这个地区为东北呢?仅仅因为它在地理上位于东北吗?这样好像并说不通,否则为什么沿海省份不称东南、那儿的人不叫东南人呢?
东北人眼中只有两个地理概念:东北人和南方人
这其实涉及到了国家民族和历史问题,且听我慢慢述来。
“满洲”一词起源于1635年,当时皇太极为消除明朝对自己民族的影响”而改“女真族”为“满洲”。起先本来只是一个民族的族名,但后来也慢慢发展成为地理概念。所以,清代的“满洲”具有民族和地域的双重含义。
地域上的“满洲”:广义说、狭义说、现代说
广义的满洲指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
清代以来的东北地区
狭义的满洲指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满洲国时期的满洲
现在在地理意义上的满洲通常是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
清末满洲地图
清代是一个空前大融合的王朝,但可悲的是封建制度注定了帝国内的多个民族是不可能平等共处的。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拥有绝对高的地位,他们的满洲龙兴之地在早年间被皇帝下令封锁,不允许汉人进入,不允通婚,已示尊卑。
清代长期实行“柳条边”政策:造成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敌国势力多有渗透
1911年,起义的枪炮将这个少数民族王朝写入了历史。好吃懒做的满人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与威风,象征他们辉煌的“满洲”之称也被人们逐渐遗弃,而开始用“东北”一词代替,以期消除清王朝的影响。
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的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政府,从那时起,中国政府正式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满洲”。
东北易帜:东北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拐点
国民政府为什么将满洲改称东北,有什么不一样吗?当然不一样。首先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东北的局势是怎样的:
张学良和蒋介石合影
东北集团内部强有力的主帅刚被暗杀,上台的张学良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功勋卓著的老人们蠢蠢欲动;外部有苏联和日本虎视眈眈,而日本更是无耻地宣扬“满蒙分裂论”,声称满洲是满人的,不是中国的。
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困局下,中央政府称满洲为“东北”的意义不言而喻:对内弱化满汉民族矛盾、促进意识统一;对外宣扬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
在硝烟散去、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今天,“东北”一词在早先用来宣扬国家统一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但那些为实现“满洲”到“东北”的变化而牺牲流血的先辈们却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