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安国隶属河北省,由保定市代管的县级市。作为中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出口基地,药业历史源于汉、起于宋、兴于明、盛于清,迄今已逾千年,有“举步可得天下药”之称,素以“药都”“天下第一药市”驰名中外,享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之美誉。安国名吃在全国药商中颇享盛誉。全国各地药商也把各地美食饮品带到安国,很多美食在安国生根开花,与安国原有美食共同组成安国特色美食。
1、面筋汤
煮面筋加干蒜苔、金针、木耳、胡椒粉、猪肉丁、花生碎、醋、酱油等,最后撒盐、鸡精,淀粉勾芡,淋香油即成。是安国城乡居民常食汤类。
2、卤煮鸡
清代乾隆年间,全国药商云集安国,带来各地不同制作烧鸡方法。善做药膳的祁州城里“宴宾楼”厨师吸收各地做鸡优长,做出的卤煮鸡形美丰满,软而不烂,骨脆透香。另有“张家鸡店”也继承了安国卤煮鸡制作工艺,后被列入保定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安国香肠
据传,清乾隆年间,祁州城里“祁香斋”肉食铺做的香肠很受各地药商喜爱。到民国时,安国制作的香肠享誉周围各县,人们将其冠以“安国香肠”名号。
4、长寿汤
长寿汤是安国特有的健身汤、养生汤,其主要成分火麻仁是药食两用药材。火麻籽去皮留仁打浆,用猪棒骨、老鸭、黄油鸡、金华火腿、干贝等喂制24小时成特级上汤,锅中放入特级上汤、火麻仁浆及各种辅料,小火烧开喂熟。
5、凉粉
安国用红薯淀粉、绿豆淀粉做成的凉粉独具风格。淀粉加水稀释成糊后倒入开水锅中搅拌至熟,冷凝成块而成。河北美食文化网
7、小浆咸食
相传民国初年大旱,粮食绝收,域内百姓村边挖草根时发现制作红薯淀粉后遗弃的小浆(红薯磨碎滤出淀粉后的下脚料),调成面糊状,熬粥或摊成咸食、饼折,经不断改进“小浆咸食”成为安国民间美食。
8、家菜
相传清道光初西佛落村家境贫困的邢姓人家,用红薯淀粉加荤汤制作成即不是肉又不像蔬菜的菜食,取名“假菜”。“假菜”香而不腻,很受乡亲们的欢迎,名字也逐渐雅化为“家菜”。
9、安国酵面馒头
酵面馒头是馒头的一种,起源于域内八方村,主要成分有小麦面粉、碱,辅料有小米面(或黍子米面)、酒曲。安国人喜欢凉着吃,馒头切开卷腊肉片、鸡蛋片、香肠,香而不腻,回味无穷。
10、苏籽炸糕
清光绪年间,祁州(安国)城里奶奶庙胡同一炸糕店制做多种口味的炸糕,其中做的苏籽炸糕最受欢迎。
11、安国药膳
明末清初,域内万春堂用天冬、麦冬制作的“二冬糕”,用人参、百合、黄芪、枸杞熬制的“四君粥”;永和堂用香附、白术、绿豆、黑豆、牛乳、麦芽等制成的“清宁糕”等,为域内药膳特产。
12、马蹄烧饼
因其外形像马蹄而名。相传清乾隆年间祁州城里小街子张家“复顺昌烧饼铺”已专门制作马蹄烧饼。马蹄烧饼经常被药商带往京城和其他地方,声名远誉。
13、手抻空心面
安国手抻空心面是传统面食,据传始于唐朝,一直流传下来,西寇村尚有制作。2004年,西寇村为其注册“祁州”牌商标。
14、茶面
也有叫"茶面",锅上火加热烧干,锅壁抹油,倒入适量面粉用铲翻炒,直至炒熟。将芝麻、花生炒熟,碾碎,放入面中,或在翻炒时即加入。喝时用沸水冲之,酌量加糖,稠厚醇香。
15、麻山药
麻山药以安国、蠡县、清苑、安平(隶属衡水,但紧邻保定)最为有名。麻山药之佳品曰"小白嘴",只产于安国、安平,可入药。口感绵软、香甜绵麻。一般多为煮熟后即食,或切成馅儿汆丸子。山药还可以做成糖葫芦。山药所做糖葫芦既爽口腹,且补脾胃,实在好东西。
16、清真油酥烧饼
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年),药业带动饮食服务业繁荣,清真油酥烧饼传入安国,并形成独特的安国风味。特制缸炉一米多高,里层是大水缸,外层套一个圆柱形大铁桶,夹层是防火土,炉底装箅子。用植物油与盐水按一定比例和面,饧好的面制成长方形生坯,粘上芝麻贴在炉壁上,烤5~6分钟,用铁铲将烧饼铲入长柄铁勺中出炉。
17、坛肉
相传200多年前,祁州(安国)城里一家小饭馆主营包子和坛肉,最初的坛肉是用铁锅炖的,但是铁锅会生锈,放时间长了有铁锈味。偶然一次,的掌勺的张师傅刚把肉烧好,准备炖的时候,突然铁锅漏了。情急之下,他赶紧把旁边的一个盛红方(酱豆腐)的空坛子放在火上,把烧好的肉放进去,没想到不但没了铁锈味,炖出的肉味更加鲜美,还有酱豆腐的香味。于是后来张师傅就改用紫砂坛炖肉,经过不断探索,加入精选24味中药材熬制出老鸡汤和红方,开创了坛肉的新做法,一代代在安国流传。
18、猫耳朵
清代一山西客商在祁州(安国)城里开面食馆,其“猫耳朵面”形似猫耳朵,很受全国药商欢迎,于是起名“猫耳朵面食馆”。其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荞麦面、高粱面以2:2:1和面,荤素搭配多种菜卤,尤其是羊肉韭菜卤,浓香可口。随后传到城乡家庭,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