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立陶宛,在国内的知名度实在不高。可能也就是篮球迷们会了解一点,这个国家的篮球水平很高,涌现出不少世界级的球星,如萨博尼斯、伊尔戈斯卡斯。2008年中国男篮主教练尤纳斯就来自立陶宛。
除此外,这个国家实在是乏善可陈了。不过,立陶宛祖上也曾阔气过。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出现,在15世纪时期,立陶宛大公国的疆域达到顶端,一度是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此后,逐渐衰落,最后为沙俄兼并。
在苏联时期,立陶宛成为其15个加盟国之一,但是跟苏联中央政府的关系很一般。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内忧外患的状态下,立陶宛于1990年率先独立,脱离苏联。
独立30多年来,在苏联原先的15个加盟国之中,立陶宛算是人口下降比较严重的一个国家。在1990年初,立陶宛全国人口365万,约80%为立陶宛人,余为俄罗斯和波兰人等。如今,立陶宛人口只剩下280万,人口降幅比乌克兰还大。
优越的自然条件
立陶宛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的宁夏还要小1000来平方公里。它位于东欧平原的西端。中、西部一般海拔不足200米,东部地势较高,海拔100一300米,境内约有3000个湖泊,水资源丰富。
因为多半地区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耕作,但丘陵区的士壤侵蚀对农业生产不利,需进行防治。立陶宛地处西欧海洋性气候和东欧、亚洲大陆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带,年降水量600一750毫米。气候条件利于亚麻、甜菜和多年生牧草生长。
立陶宛的自然资源贫乏。在有限的资源中以建筑材料(粘土,砂石、石灰、石膏)、泥炭、森林较重要,此外还有少量铁矿石、磷灰石及石油等。
当年经济发达的加盟共和国
在苏联时期,立陶宛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加盟共和国,其工业主要是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原有的工业基础,并利用区外输入的原材料和能源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型工业。
目前,立陶宛的工业主要由矿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三大部门组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生物与激光技术是其优势产业。立陶宛就成功培养出三家超快激光器公司:EKSPLA、LIGHT CONVERSION、ALTECHNA,业内人士将其称为立陶宛激光“三剑客”。这三家企业的营业占据全球超快激光领域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
在70年代末,立陶宛建设了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它供应了立陶宛居民生活近7成的电力。十多年前,为了顺利加入欧盟,立陶宛关闭了这座核电站。
核电站停运后,立陶宛国内电力出现严重的缺口,不得不花钱从国外进口昂贵的电力
相对发达的农业
立陶宛具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全国有农用地360万公顷,为了发展种植业,立陶宛采取了保护耕地的措施,现在立陶宛拥有6.75万个农场,耕地面积达到了230万公顷,使农业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立陶宛农作物总产量约566万吨,如果将抛荒土地利用起来,起码还能提高将近190万吨产出。
乳品业是立陶宛农业的一大优势,境内有奶牛70万头,有些奶牛的年产奶量高达1.2万公斤,比荷兰的标准还高。数据显示,立陶宛每年的牛奶产量在170万吨以上,除自用外,大部分对外出口创汇。
立陶宛拥有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运输网,其中以铁路运输为主。铁路干线全长2300多公里。立陶宛的公路网比较稠密,硬面公路全长20900公里。立陶宛可通航的河道众多,为发展河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维尔纽斯为立陶宛首都,也是最大的工业中心。位于维利亚河和尼亚里斯河汇流处,人口61万。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的2/3以上。工业以机床、电机、无线电电子和仪表、纺织和食品工业为主,化工、木材加工、建材等部门也较重要。该市也是立陶宛的文化中心,有立陶宛科学院,维尔纽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美术学院和师范学院,以及剧场、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考那斯是立陶宛仅次于维尔纽斯的第二大城市,有铁路与涅曼河在此交汇,为水陆交通枢纽,人口45万。工业以机械制造(机床和电机等),无线电,丝纺、毛纺、食品工业为主,还有化学,造纸等工业部门。
数据显示,2021年立陶宛名义GDP折合6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近10%,从经济总量来看,立陶宛的GDP规模与我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差无几。如果把立陶宛看做一个大号城市,其GDP总量尚未达到江苏镇江的水平。不过,立陶宛人均GDP则高达2.3万美元,约为俄罗斯的1倍左右。
进入下半年,立陶宛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创下近三十年新高。9月份,立陶宛的年化通货膨胀率为24.1%,比欧元区高出两倍多。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多变,政府的应对措施也受各种阻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