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具有语言简练、对仗工整、首尾呼应等特点,并被广泛使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联,俗称对子,也叫门对、门贴,由上联、下联和横幅组成。最古老的对联,来源于桃符。在古代春节的时候,古人为了辟邪,而在门的两边悬挂两块桃木片,上面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的名字,用于护佑自己的家人平安,这就叫桃符。
第二年,就会更换新的桃符,把旧的换下来,为此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到了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是个大才子,喜欢写诗词。这年春节,他突发奇想,觉得桃符挂在门前不好看,就在红缎子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两句诗,代替了桃符,悬挂在门两边。
因为,这是左右两个对称张贴在门上,所以就叫门对,也称对子,加上是春节时候张贴的,又称之为春联。
从此,到了春节之时,人们纷纷效仿开来,为了节约成本,就在红纸上写两句诗张贴在门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贴春联的文化习俗。
在人们的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有春联、婚联、喜联、寿联、丧联、门联等,不同的对联使用于不同的场景之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讲究场景氛围。不同的情景之下,就会通过贴对子的方式,来营造氛围,表达感情。
新人结婚的时候,会贴婚联;老人去世的时候,会贴丧联;新店开业的时候,会贴喜联;老人过寿的时候,会贴寿联。
有的家庭,还会在客厅的正堂中间墙面上,悬挂一副对联,这叫中堂。
一些寺庙、楼台、庭阁等,也会在门两边张贴对联,传递各自的文化诉求。
对联,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前后呼应,不能各言其事。
第一,字数相等,就是要求上下联的字数,要统一,不能有多有少。
第二,对仗工整,就是要求上下联中同等位置的词语词性要保持统一,上下要对应,词意要保持一致。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例,新和佳对应,都是形容词;年和节对应,都是名词,且都是说明时间概念;纳和号,都是动词。
第三,前后呼应,指的是上句和下句的内容含义,前后呼应,不能各自为政。
一副好的对联,还需要文字词语的凝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人的诗词中,有很多诗句就是优秀的对联,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