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犯罪后,取保就没事了,那是大错特错了。因为现在基层办案机关案多人少的矛盾很突出,一个公安办案人手里可同时会办理几个案子,取保的法定期限是一年,而逮捕的案件办案期限短,所以办案人会优先办理时间紧的案件,就会出现一个人被取保后,公安机关很久不找嫌疑人的现象,有的人就以为自己没事了,其实不然。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取保和案件处理结果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从事刑事法律工作多年的法律人,结合办案实际和法律规定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取保是什么?
取保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目的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程序正常进行。刑诉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一般情况下,取保的嫌疑人犯罪情节较轻,认罪态度也较好,取保也不会对社会产生危险,通俗点说就是不会再违法乱纪。
取保要遵守什么规定?
取保既然是刑事强制措施,被取保的人肯定不是完全自由的,比如说被取保的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地方;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违反这些规定,情节轻的会没收保证金,严重的会逮捕。所以被取保的人一定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取保后案件会怎么样?
有的人认为取保了就会缓刑,或者不起诉,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取保和案件的最终结果是两个不同范围的概念。取保是程序上的问题,而案件的结果是一种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实体性判断。一般情况下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嫌疑人,可以缓刑。其实看看取保和缓刑的条件,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所以取保的人不一定会缓刑,但在办案实践中,被取保的人缓刑的概率比较大。
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后,对案件做出的实体性结论,包括绝对不起诉,也就是嫌疑人不构成犯罪;相对不起诉,就是嫌疑人犯罪情节较轻;存疑不起诉,就是案件事实证据不清楚。
1.存疑不诉。刑诉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2.绝对不起诉。刑诉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3.相对不起诉。刑诉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从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来,不起诉与取保的完全不相同。所以大家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要以为取保就没事了,要遵守相关规定,争取宽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