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热战。在金日成指挥下,朝鲜人民军凭借从苏联引进的装甲力量大举南下,以势如破竹之势相继攻下汉城、大田、木浦、晋州等战略要地,韩国部队被击退至釜山的狭小地带。
朝鲜战争爆发
鉴于半岛形势突变,美国紧急召开联合国安理会议,从而召集了其他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武力干涉半岛战事。
不过,这些“联合国军”却在朝鲜遭到了惨败,其中一个最尴尬的参战国在派兵5000余人的情况下,居然不到2小时就被彻底打残,损失了3500余人的兵力。究竟是哪个国家如此“倒霉”呢?
事实上,这个“倒霉”的国家正是北约强国土耳其。
按理来说,土耳其作为一个90%领土面积都处于亚洲的国家,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地理上关系不大,但在北约成立之初,土耳其对强大的苏联感到畏惧,于是它强烈声明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并以此为理由要求加入北约。
土耳其士兵
自古以来,要想加入一个组织,都免不了交一份“投名状”,北约自然也不例外。恰好在北约成立的第二年,朝鲜半岛就爆发了战事,于是美国便通过操控的联合国安理会组建了一支“联合国军”,准备联合盟友武力介入半岛局势。
此时,一心想要加入北约的土耳其便积极向美国“表忠心”,宣布派出自己最精锐的旅级战斗队加入“联合国军”。
土耳其旅士兵
不得不说,土耳其在朝鲜战场的确出了很大的力气。在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里,土耳其旅参战兵力高达5400余人,排在前面的除了韩国与美国以外,就只有14000余人的英军以及8000余人的加拿大军,名列第4。
土耳其旅下属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8门105毫米榴弹炮)、1个摩托化工兵连以及1个卡车运输连,各型装备种类齐全。
而且指挥这个土耳其旅的也是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亚兹齐准将,作战经验丰富。因此,当时“联合国军”内部都认为土耳其旅是一支战斗力不俗的部队。
土耳其旅
1950年10月底,秘密入朝的志愿军已经与一路北上的“联合国军”先头部队交火,并将其彻底击溃,此时“联合国军”已经得知了中国派兵参战的事实。
然而,由于麦克阿瑟轻视了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导致“联合国军”在第一次、第二次战役中接连遭到惨败,各支“联合国军”部队以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争相向南撤离。
麦克阿瑟与“联合国军”
在面临严重失败的危机面前,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只能将原本作为预备队的土耳其旅调了出来,要求他们抢在志愿军之前夺下嘎日岭,堵住“联合国军”的战略缺口。
土耳其旅接到命令后当即乘坐军用卡车出发,逆着“联合国军”溃逃的人流一路北上。经过一天一夜的车程,土耳其旅即将抵达嘎日岭。
然而就在此时,亚兹齐准将通过望远镜看到前方有大约1000余人的部队,这些士兵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与西方人的面孔特征明显不同。
亚兹齐准将认定,眼前的这些亚洲人就是与他们争夺嘎日岭的中国士兵,于是下令土耳其旅向这支部队全力开火。
韩军士兵
在土耳其旅重炮的猛轰下,前方的“中国军队”顿时作鸟兽散,被打得四处奔逃。
此时亚兹齐准将再度下令步兵营扩大战果,经过数小时的战斗,很快就取得了击毙20余人、俘虏200余人的战果。兴奋的亚兹齐准将当即向美军司令沃克发去了捷报,这让沃克在愁云中露出了笑意。
然而当天晚上,沃克就接到了来自韩军的质问:“为什么我们的第7师遭到了土耳其人的攻击?”
原来,白天亚兹齐准将所痛击的“中国军队”实际上是从前线溃败下来的韩军第7师残兵,他们好不容易从志愿军攻势下逃出生天,没想到又被“联合国军”的友军狠狠地痛击了一番。
韩军士兵
得知自己白天闹出了“乌龙”后,土耳其旅旅长亚兹齐准将十分恼火,他打算第二天将怒火发泄到志愿军的身上。
在嘎日岭扎营后,由于此时已经是11月底,夜间寒冷,因此土耳其士兵便纷纷烤起了篝火。然而他们没想到,就是这些用于取暖的篝火成了自己惨败的伏笔。
志愿军行军
事实上,就在土耳其旅扎营于嘎日岭的这个夜晚,一路南下追击“联合国军”的志愿军第38军342团已经在夜幕的掩护下抵达了山脚。
当团长孙洪道看到山头的篝火时,已经意识到前方有一场大仗等待着我军。于是,孙洪道带领一个营的战士冒着瑟瑟寒风向嘎日岭山头摸去,为了不暴露自己,志愿军战士们甚至干脆赤脚前进,将脚步声降到最低。
志愿军冲锋
随后,在土耳其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志愿军向昏昏欲睡的敌人发起了突然袭击。在双方士兵纪律性相差甚远的情况下,土耳其旅的抵抗根本起不到作用,仅仅一个小时后就全线溃败了,嘎日岭被志愿军顺利攻下。
秉承“痛打落水狗”的战术思路,志愿军342团继续对土耳其旅的残余兵力穷追猛打,在两个小时里歼灭土军3500余人,彻底打残了气焰嚣张的土耳其旅。旅长亚兹齐准将乘坐卡车疯狂南逃,这才侥幸逃出生天。
志愿军战士冲锋
回顾土耳其旅在朝鲜战场的表现,先是打了一场“乌龙仗”,痛击自己的友军;随后又遭到志愿军严重打击,5000余人的部队损失过半,可谓丢尽了面子。
事实证明,任何抱着侥幸心理与中国作对,试图玩“火中取栗”的国家,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