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位于宣城古城城内东南隅,是城内陵阳山的延伸部分。南唐宣州刺史林仁肇,修筑宣州新城时,肖龟为形,此处为龟之鳌首,故称之为鳌峰。
鳌峰自古为城内风景名胜,古人题咏甚多,如明代宁国同知李先芳有《早秋文昌台》诗曰:“一泓春水挂城头,百叠遥山带雪游。地是谢公渐作郡,人如王粲旧登楼。松篁隔岭娇晴色,关塞连天忆昔游。报道梅花消息好,凭栏不见使人愁。”又清乾隆中邑人刘芳蘅有《鳌峰》诗曰:“秀色凭虚望,居然海上山。小桥通幽径,古木透元关。……引人频入胜,自喜杖藜闲。”
康熙时期的鳌峰南楼图
鳌峰以今龙首路(原鹿巷)为界,分东西鳌峰。东鳌峰南起今宣城军分区,北至秀才巷(今宣城六中校园中部)。这片区域历史上是宁国府学文庙的范围。古代尊孔办学,庙学一体,前庙后学,自南向北,有照壁、棂星门、戟门、泮池泮桥、大成殿、明伦堂、教授署、训导署、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靖献祠等建筑。府学以南的巽方,还建有文昌阁、天柱阁、敬亭书院、万寿庵、龙首塔等建筑。西鳌峰南起关帝庙(今老年大学),北至凤鸣岗(今锦城南路最高处,又称岗子头),历史上建有关帝庙、玄妙观、培风阁、宣城县学文庙等建筑。此外尚有碑亭、碑林、石牌坊、培风阁、南屏、南亭、龙井等建筑掩映于鳌峰的茂林修竹之中。当时鳌峰有二景:一为“南楼夕照”,一为“鳌峰赤壁”。
鳌峰是宣城最早的公园。1933年,周君南先生来宣城任安徽省第九区行政督察兼宣城县长期间,曾主持将鳌峰部分古迹和道路略加修整,成立了“鳌峰公园管理委员会”,并挂牌“鳌峰公园”。据奚本金老人回忆,当时鳌峰公园大门设在今锦城南路东第六幢南面的三岔路口,有鹅卵石铺成直径两米的圆形“公园”二字。这个入口花园直到解放初期还存在。进入公园,沿鹿巷前行半里,就到了鳌峰的中心地南亭。这个亭是周君南仿照西湖的“平湖秋月”茶室式样建造的,并命名为“南亭”(以标周君南之功),位置在今宣城市军分区内。
此亭名为亭,实为阁,面积较大,陈设讲究,亭内左右壁上点缀几幅名人字画,正面壁上悬挂着一块大玻璃匾嵌的周君南半身肖像,极为显目。宣城民间父老口传云,南亭建成不久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陪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一班元老,前往黄山游览。途经宣城,周君南率领当时宣城的一班风云人物,从车站一直恭迎到鳌峰的“南亭”内暂憩。吴稚晖步入南亭后,举目见到正面壁上的挂像,误以为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像,连忙脱帽肃立,恭恭敬敬地对像行起三鞠躬礼来,陪随一旁的周君南尴尬地解释道:“这是我的像,我的像。”吴稚晖却不冷不热地说:“没关系,没关系。”就势又行了第三个鞠躬礼。弄得周君南面红耳赤,啼笑皆非,当即命随从将挂像取置一边。这件趣事,在宣城一时广为传笑。
鳌峰公园在建成后成为市民休闲之场所,在江南铁路南京至孙家埠段通车后,许多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鳌峰成为他们游玩的好去处。如1934年第8卷第10期的《旅行杂志》记中的《宣城记游》就记载了吴崧阳、李国源等记者在七月三十一日来鳌峰公园游玩的经历。
昨日敬亭山之游乐甚,今晨醒来,犹觉身卧画中。余等乃准备往游鳌峰公园。公园距火车站约六七里,离旅社则不甚遥。有车舆可乘。索价均有规定,肩舆之资,每次大洋三角,而车资则较廉也。
余等出旅社,右转上市街,经凤鸣岗,鹿巷口。再前行,遥见石坊在望,颜曰鳌峰公园。两旁竹叶纷批,逸趣横生。坊下墩有两石狮,迎人欲跃,此即西鳌峰,入公园之起点也。进石坊,浓荫夹道,小径深长,沿路右侧为古秀才巷,高树林立。再半里,达孔庙,庙前石级,平坦可拾而上,旁有岔道,曲折回环,怪石嶒嶙,境颇幽美。道旁茅屋数椽,花圃一方,系该邑周专员治事之所。
更前行已抵南亭,亭凭北向南,在园中央,为宣邑人士纪念周氏所建,美轮美奂。周氏名君南,亭之命名,即此意也。屋宇轩敞,空气清新,厅内陈设颇佳,布置入时。余等偃坐小憩,闻树杪蝉唱,心旷神怡。由亭而前,遍植桑竹,道中有近代式之华表,为泾邑翟大善士展成之纪念石。民廿年夏大水,皖滨大江,受害甚巨,灾民达三十万,积水六阅月,市镇冲毁,村落邱墟,赖翟君奔走募赈,全活甚众,民感其惠,故有此纪念石之建立也。
站在南楼上西北拍摄南亭(李国源摄)
更进,过板桥小溪,有塔高耸,浮屠七级,名曰龙首塔,南屏毗连而立,池沼树木,配置有致。南屏系佛祖寺,有碑记详载佛祖事略,嵌之壁间,寺虽小而藏甚富。其后为古城,即宣城之城址也。左达南楼,古碑参差载道,观其记文,不甚清晰。左侧有花圃,围以竹篱,南楼昔名龙首亭,明时为正学书院,楼外有石级,登临其上,名联满壁。壁间以湘省李东阳状元所书撰之碑记,字迹苍劲,别具一格,闻游人莅此均喜拓摩之,往北平等地出售。楼之二三两层,渐形颓败,凭栏远眺,葱倩满目,苍翠可掬,极尽幽胜之致。南亭隐现其中,仅见一角。极目东望,大地平旷,游览之余,尘俗尽涤。
由南楼下循小径,未数武,抵南村,村分上下二部,上村有茅亭,名后乐亭,亭园木栏,下村为陶陶厅,四围筑短垣,垣上盆花满布,楚楚动人。两处均供游人茗馔,值兹盛夏,游人有冷食以解暑,炎威顿消。由南村折回向右,达碑亭,亭系新建,内藏碑石数方,其文多系纪念先儒,盖由学宫搬运而来者。由碑亭下过板桥,循道可出园,村左行,见竹径,见大石坊,坊殊雄伟,乃纪念江西抚州府同知徐楠,暨湖广衡州府知府徐鸿起二君。缘道即抵东鳌峰,亦即出园之大道也。余等留恋过切,时又尚早,复折回南亭,饭于亭中,闲坐竟日,直至夕阳西沉,方带兴而归。鳌峰建置约述于斯,以言风物,不仅为宣邑最佳处,亦人间不可多得之境也。余等自念安得此生多暇日,读书此间,以果俭腹耶?
这则游记详细记载了游览鳌峰的路线和公园内的主要景致,文庙、石坊、南楼、南亭、南屏、南村、碑亭、徐氏桥梓联辉石坊,翟展成懿行纪念华表等。当时公园里多处称“南”的景致,都与当时的专员周君南有关。
周君南(1893—1959),字严盦,一字淑楷,湖南宁乡人,自幼好学进取,胸有大志。幼随叔祖宦游苏杭,中学时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得识革命先驱黄兴。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经济系,与吴宓友善。毕业后,即回上海公学任教,兼《新群》杂志社社长。曾与湖南陈绍休、彭璜、毛泽东等人联名向北京府院呈告张敬尧十大罪状。后应新加坡崇孔中学之邀执教,因教学治校有方,主持校务多年。1928年,应安徽省主席刘振华之邀回国,先后担任怀宁、合肥县长,驻赣绥靖公署秘书等职。1932年11月,任安徽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督察专员兼任宣城县长。1935年,解职回湘,当选为湖南省参议,并在家乡煤炭坝投资实业开办煤矿。解放前夕,104名长沙各界军政要员、社会贤达签字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起义,周亦为其中之一。解放后,周远避他乡,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陶峙岳将军(周的姐夫)安排入西安市文史研究馆。在此期间,他编写了《杜甫在长安时期中的史料》。不久,周作为反动官僚从西安押回原籍,1959年5月死于狱中。
遗憾的是,作为宣城最早的现代公园,在1937年冬,建成仅4年后,就在日军飞机的连日轰炸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此,鳌峰到处是残垣断壁,荒丘废墟,一片冷落景象,只剩下龙首塔一座,残碑几方,泮池泮桥和遇仙桥(因修路在公园西大门处被埋入地下)。‘
南楼’
60年后,1997年4月,原宣州市政府在收到日本国爱媛县川之江市捐款一千万日元后,即开工对鳌峰公园进行整理,但其规模只有原貌的六分之一。首先将六亩面积的水面进行了疏竣,新建大门牌坊,整修道路,建造四角赤壁亭,悠然亭、入胜亭和曲桥、设置灯光喷泉,配置游艇十艘、增设健体和游乐设施。于1998年元月份开园售票正式接待游人,至2001年门票由一元升至两元。2005年7月除消门票,实行敞门入园,赢得广大市民的欢迎。每月约有万余人次来园赏玩和休闲,遇有节日公园组织几次大型游园活动,如灯展、菊展等。是市内最有名气的节假日休闲场地,也是晨练和遛鸟的最佳处。、
2012年,宣城市政府在实施宛溪河一期工程整治中又对鳌峰公园进行了美化和整修。在此之前,1985年为保存古迹,美化环境,宣城县人民政府、宣城区建设指挥部联合决定予以修复龙首塔(纯系风景塔,七级六面高十丈),装上了楼板,并配上了景观灯,使古塔焕发青春,绽放异彩。
未划入今鳌峰公园的一些古建筑的现状如下:
一、宁国府学文庙,位于东鳌峰上,包括昔日公园的中心建筑南亭,解放后都划入宣城中学校园。80年代,泮池之南的原南亭地块划归宣城军分区。
上世纪30年代的府学文庙
二、关帝庙,在西鳌峰最南端,围墙呈红色。清代宣城城内有三座关帝庙,这是最大的一座,由宁国府主持祭祀。该庙毁于日军轰炸。庙前有龙井,又名铜井,是城内最大的一口井。据老人回忆,民国时期举行庙会活动玩龙灯时均在此举行仪式。解放后这里改建为物资仓库,又为城关二小校园,现为市老年大学。据一直居住在此的赵先生回忆,70年代,龙井由于发现死婴,污染了水质,被填埋。
三、玄妙观,宣城城内最古老的道观,始建于唐代,位置在今信访局和文景苑处。清代为避康熙帝名讳改称元妙观。庙额“鳌峰”二字为南宋宰相吴潜长子吴琳所书,相传明代有位吕姓游方道人,初次游访鳌峰玄妙观,对这两字深表赞许,住观道士知其精通文墨,求其为玄妙观作副楹联,吕道人欣然允诺,就鳌峰玄妙地利风光,书就一联:鸟语碎风声,鳌背听来句句奏成仙乐谱;苔纹皱石凳,峰头望去层层写就锦云笺。将“鳌峰”二字巧嵌于联文之中,既工整贴切,又具地方特色,堪称雅俗共赏。住观道士将联文漆塑于观门两侧,凡观者无不称妙。
四、宣城县学文庙,位于西鳌峰上,民国时这里曾建为宣城女子中学校园,解放后为某部队所属九七五一工厂用地,现建为绿宝雅苑小区。
五、茆氏宗祠,茆氏是宣城本土大族,其宗祠建在府学以东,紧靠城墙。据一直居住在此的霍先生回忆,茆氏家族注重教育,民国时期,有许多人在县党部和学校担任要职。祠堂规模阔达,前后三进。70年代后荒废,逐步坍塌。80年代,原址为宣城市建委用地,现为宣城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