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距西安108公里,距商洛市中心城区26公里。全县辖16个镇办,1个工业集中区管委会,247个村(居),面积2830平方公里,人口46.1万。
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华山之阳,洛河源头,周设华阳池,秦置华阳郡。全县面积2830平方公里,辖16个镇办、1个工业集中区管委会,247个村(居),46.1万人。
汉字故里,文化厚重。洛南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距今70万年的花石浪猿人与蓝田猿人同宗同源,是人类最早起源之一;发端于洛河流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之一;轩辕黄帝史官仓颉5000年前在洛南指掌而创28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历史,成为中华汉字的起源。距今千余年的佛教名刹“华严寺”、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洛南文庙”、距今800余年的鞑子梁石板房古村落遗址,尽显历史人文之美。荣获中华“散曲之乡”、陕西“诗词之乡”称号,“仓颉造字传说”、洛南静板书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核桃之乡,物产富饶。洛南素有“陕西小关中”之称,核桃产量全国第一,是“中国核桃王”古树之家、“中国核桃之乡”、全国“十大金牌核桃县”。洛南豆腐、洛南核桃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鲵、苍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境内繁衍生息,是中华秋沙鸭迁徙的旅居地,境内有树龄超过 5000 年的“秦岭古柏王”,堪为古树界的“大熊猫”。洛南是秦岭腹地“天然药库”,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菖蒲等中药材收购量居全国之首。探明钼、金、钾长石、硅石、秦紫玉等矿产资源39种,其中钾长石储量过亿吨,居亚洲第一;钼储量全省第二;黄金产量全省第三。
康养之都,避暑胜地。洛南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生态宜居、气候宜养、景色宜游,高山、坡塬、河川、山林地貌多样,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年均降水量760毫米,空气负氧离子2万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68.9%,有“天然氧吧”之称。道教圣地老君山、秦岭原乡禹平川、洛河源头草链岭等景区分布境内。荣获“中国梦·避暑之都”“中国宜居生态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是秦岭腹地康养休闲、避暑避霾的度假胜地。
区位优越,潜力巨大。洛南东与河南卢氏、灵宝毗连,西与华县、蓝田接壤,南与丹凤、商州交界,北与华阴、潼关为邻,是“陕西东南门户”。G344国道穿境而过,沪陕高速G40连通洛南,距西安108公里,距商洛市中心城区26公里,已进入商洛半小时、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可达关天经济区任何城市。随着洛灞路、洛卢高速、澄商高速和商洛支线机场相继建成,洛南必将成为连接陕南和关中、西安和中原的枢纽,加快融入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聚焦“一都四区”目标,埋头苦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4.62亿元、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1亿元,增长5.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831元和12244元,分别增长4.3%和6.5%。
【地理位置】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介于北纬33°52'00"~34°25'58"、东经109°44'10"~110°40'06"之间。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县相邻,南凭蟒岭与商州区、丹凤县毗连,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县接壤,西同华县、蓝田县、商州市交界。东部有近百里长的省界线,延伸于秦豫边陲。县城与相邻县距离为:西经葡萄岭距商州市区72公里,西南经胡河妗子沟距商州市区45公里,南经杨洞距丹凤县城71公里,北经黑彰距潼关县城72公里,东南经箭杆岭距河南省卢氏县城135公里,西距西安市108公里,东北经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经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
【自然资源】洛南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藏资源丰富,探明矿藏有34种,矿点78处。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钼、铅、铼、锌、钨、稀土等,已探明和发现矿点26处,金属储量22.11吨。非金属矿有煤、钾长石、白云石、水泥灰岩、水晶、硅石、大理石、叶腊石、透辉石、透闪石、麦饭石、磷灰石、粘土等,总计探明储量2562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963万吨。境内林特产品种类繁多,木本油料有核桃、漆籽;干果有板栗;水果有苹果、杏、梨、桃、柿子;食用品有木耳、花椒、松子;工业原料有生漆、栓皮、蚕茧、木炭。境内共有中药材资源427种,其中植物类349种,动物类50种,矿物及其它类13种,菌类15种。家种药材有党参、生地、白术、白芍、丹皮、赤小豆、白扁豆等40余种,家种兼野生药材有丹参、黄芩、天麻、山楂等25种,野生药材有苍术、菖蒲、五味子等326种,珍贵药材有秦贝、杜仲、天麻、麝香、豹骨等13种。大宗药材有连翘、菖蒲、桔梗、丹参、山楂、淫羊霍、秦皮、夏枯草、苍术等23种。
【气候】洛南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飞鸽。秦岭嶂其北,山坡北陡南缓,在构造上属断块掀升的山地。蟒岭绕其南,向东南延伸,形成与商州市、丹凤县的分界岭,洛河与丹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最高点草链岭落拔2646米,最低点兰草河口海拔670米,相对高差最大值1976米。洛水从县境中部穿流而东,大小支流均以指状分布,北部由北向南,南部由南而北,次第皆注入洛河,构成山峰林立,河川交汇、丘陵起伏的山地地貌。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如果伴有大风,土壤蒸发加剧,极易形成春旱,当寒潮入侵时,往往出现冻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气温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节,雨量集中,多有雷阵雨、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有时还出现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气温速降,初期多有连阴雨,常常形成涝灾,末期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为一年中干燥季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1℃,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为-18℃。年平均降水量754.8毫米,年平均降水天数125天。年均无霜日195天。年日照总时数2045小时。
【建制沿革】洛南县名称始于隋朝,因县城在洛河之南而得名。而其沿革却可以上溯到五帝时代。唐虞(约公元前26世纪-前21世纪初)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时期,洛南均属梁州。据《范志》载:“唐虞之间,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号为十商。洛在当时为诸商分壤。”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时,洛南原系梁州,后改梁州合于雍州,又合为豫州,属华阳地,称为“上洛”。当时周武王“纵马于华山之阳”,“华山之阳”即指洛南。东周(前770-前256年)时,洛南属豫州华阳地,春秋属晋,战国属秦。秦时,洛南隶属内史地南境,称为“京畿之地”。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上洛县,治所设在今商州境,辖今洛南县和商州市,属弘农郡。东汉建武十五年(39)属京兆尹,三国时属魏弘农郡。自西汉元鼎四年(前113)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的554年中,洛南境内均属上洛。西晋泰始二年(266),分京兆尹南部置上洛郡,领上洛县。泰始三年(267),分上洛县北另设拒阳县,不久即废。时拒阳县隶属上洛郡所辖。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县东40里的武谷川(今古城川)又设置拒阳县,隶属洛州上洛郡。北周宣政元年(578)设立拒阳郡,领拒阳一县,仍属洛州。后周改洛州为商州,拒阳县又属商州。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制而设置州县,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在废止拒阳郡时改拒阳县为洛南县,属商州所辖。大业十一年(615),县治由武谷川移到今址。唐代(618-907),地方行政机构始设道制,下设州、府、县,而基本建制仍为州、县二级制。洛南当时隶关内道,属商州。五代十国(907-960)时,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以州统县二级制。当时洛南县原属华州,后周时又割属商州。北宋(960-1127),仿唐代道制,不久改道为路。初分境内为15路,后有分有合,分合不一,下仍沿州、县制。当时洛南县属永兴军路,属商州所辖。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割商之半给予金人。《陕西通志》载:“商之半即洛南县境。”金(1115-1234)时,仍沿用宋代的路制,分境内为19路。洛南县仍属商州,先隶属京兆府路,后又改属河南路。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6)曾改隶陕州,兴定二年(1218)复隶属商州。元(1271-1368)时,仍沿用路制,洛南县先属安西路,后改为奉元路,仍隶属商州。后改行省制,另设行中书省,洛南当时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指直隶中书省的地区)。明(1368-1644)时,降商州为县。洪武七年(1374)洛南县改属华州辖。洪武九年(1376)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1426-1435)以后,全国的州、府、县等分属两京及十三个布政使司,洛南县又属陕西布政使司。成化十三年(1477),升商县为州,洛南又隶属于商州。泰昌元年(1620),为避光宗(朱常洛)讳,将原“洛”字改为“雒”字,洛南遂改为“雒南”。清(1644-1911)时,仍沿明制,雒南先隶属西安府。雍正二年(1724)专隶商州,由陕西省管辖。民国(1912-1949)时期,初沿用省制,省下设道,雒南县属关中道。民国16年(1927),撤销道制,隶属陕西省所辖。民国24年(1935),在商县设立第四行政专员公署督察区(系十九绥靖区),雒南属其辖县之一。1949年5月,雒南县城解放,隶属陕南区商雒专员公署领导,10月,隶属陕南区商雒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商雒区专员公署)领导。1955年4月为陕西商雒专员公署领导。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遂复名“洛南”。1968年9月,隶属商洛专区(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8年6月,隶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领导。2016年,隶属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