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芷泉街往东走,过了牛王庙、大田坎,便是牛市口了。地处成都东边的牛市口,顾名思义,曾经是一个贩卖牛的集市。但即便在最资格的老成都人的记忆里,牛市口都从来没有卖过牛。
时至今日,牛市口已经成了成都最有名的美食街区。隐藏在牛市口里的“苍蝇馆子”,不仅成都本地人爱去,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要体验资格的成都美食,也喜欢往牛市口里“钻”!
那牛市口为何不卖牛,而变成了美食打卡地了呢?
实际上,很早的时候,牛市口就已经没有牛了,反而成了出入成都的重要关隘。20世纪初,新学既兴,蜀中才子壮怀激烈,赴日求学。从成都到日本,必先到重庆,再搭乘轮船,经由上海到日本。到重庆,有两条路可选,走水路,直接在九眼桥乘木船东下就是了;走旱路的,则无论是坐滑杆乘轿子或者骑马步行,牛市口都是出发起点。出了牛市口,脚板踩到的地面,这就算是离开了成都县,正式踏上了旅途。
▲牛市口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古人备下酒食,长亭送别之雅俗,被雅好古风又善于找各种机会聚友休闲的成都人发扬继承:牛市口无长亭,餐馆权当长亭,亲朋好友提早去到牛市口,定下一桌酒席,与东往重庆方向的学子商人送行饯别,喝下许多的酒,说下许多勉励的话,让行走在外的人,一想起就心里暖洋洋的。轿夫马夫也顺带加餐,把肚儿撑得圆溜溜的,才有力气翻龙泉山。牛市口的餐馆业,由此得到发展。
虽然如此,牛市口的馆子到底不能和城里那些做满汉全席的高档餐馆相比,但牛市口的馆子自有自己的定位,那就是锁定“大众消费”的档次,推价廉物美的品牌——回锅肉、红烧肉、咸烧白……这些菜肴,在餐饮业归类于“红锅”,在速度上,可归类于中式快餐。美味、便捷、实惠、价廉,使得牛市口 “红锅”名声大噪。
在李劼人先生笔下,市民阶层的生活平凡但不乏悠闲,贫穷但不乏对美食的向往,会享乐的穷市民,荷包里一旦有了两个钱,就会立即将美食理想付诸实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牛市口的“红锅”,牛市口红锅餐馆的回锅肉、咸烧白、鸡哈豆腐。
随着钢管厂、五冶等大型国有企业落户牛市口,牛市口居民成倍增加,以食为本、以食为天的“长亭商机”发达甚于从前。
▲牛市口曾是东出成都的集散地,在成都人心中留下许多热闹的记忆 图片来源:《天府广记》
20世纪60年代,牛市口更名为胜利口,盐市口改为英雄口。电车上的路牌率先改过来。当时的电车,都是联体双厢车,车头上竖起两根电“毛根”,沿途和头顶上的电线擦出火花,把英雄口到胜利口的名称,到处传扬。不过这个改名没有持续多久,就又改了回来,一直叫到现在。
牛市口成了胜利口后,新建的一座影剧院,也取名胜利口影剧院。胜利口影剧院落成后的首映式,非常轰动。那时候的影剧院,坐位几乎没有坡度,碰巧前面的人要是个头高一点,如不想只看他的后脑勺,就只好把自己的头歪过来歪过去地从缝隙里窥探,一场电影看下来,颈子都要歪痛。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胜利口影剧院首开影剧院大坡度之先河,在阶梯式影座椅还没被引进成都以前,其座椅的坡度落差,堪称革命性的变革,让观众大开眼界之余,享受到了视觉不再受阻的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