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 存隐山文化、栾台文化两处遗址。这里早在商代就是一个小 诸侯国的国都,建县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 右。在春秋末年诞生了一位伟大圣哲,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 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老子。鹿邑因老子及 老子文化而享誉海内外。
在《商·殷墟甲骨文》中,有四个“鹿”字,皆像“鹿”的头角 四足之形。“鹿邑”之名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鹿鸣》中,“呦 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大概那个时候,鹿邑这片土地气 候温暖湿润,水草茂盛,适宜麋鹿生长,有成群的麋鹿在此繁衍生息,鹿邑成为麋鹿生活的理想家园。后来有一个叫“鸣 鹿”的城邑出现了(即今鹿邑县辛集镇)。也可能鹿为灵兽, 寓意着和谐,能给人带来吉祥,人们把鹿作为图腾崇拜,总之 “鹿邑”之名,在鹿邑人的文化中一定与鹿信仰有关。
太清宫太极殿
有关“鹿邑”一词形成的时间,在甲骨文中也有所反映。 在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三枚竹简 (174号、175号、190号)中,分别写有“鹿邑人阳越吴晋”“鹿邑 人邓甫”“鹿邑人邓口”字样,可见“鹿邑”作为地名使用,也有 2330年以上的历史。后来有了鹿邑城村(在今鹿邑县试量镇 西北),再到后来隋文帝将“武平县”更名为“鹿邑县”,址在鹿 邑城村,再到元朝将卫真县更名为“鹿邑县”,或者说将“鹿邑 县”“卫真县”合并,用“鹿邑”之名、“卫真”之址,在现在的鹿 邑县城的位置建立了一个新的县城,它的名字叫鹿邑。总 之,一个新的鹿邑县诞生了,时在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265 年)。从这一连串的县名变迁中,可以看出鹿邑先民对“鹿 邑”深深眷恋。也可以看出鹿邑,即使从公元1265年算起,也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何况还有从相至苦、再到卫真两千多年 的建县史呢!鹿邑作为千年古县名副其实。
本文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 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直观地说明千年古县鹿邑之变 迁。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 权威的地图集。它的权威性、公信力无与伦比。主编谭其骧 (1911.2.25-1992.8.28),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 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老子文化广场雪景
他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对中 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 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他 主编及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 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他还主持编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国 历史大辞典》等大型图书,主编《辞海历史地理》《中国自然地 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史论丛》和《历史地理》杂志等。他对 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见解,如对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 迁及多灾的原因、历史时期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变化、海河水 系的形成和演变、上海地区成陆的过程等都有深入研究。他 发掘和整理古代地理遗产,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阐述了古代 著作的科学价值,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谭其骧解放后开始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他先是在 1954年冬,以范文澜、吴晗为首,组成了“重编改绘杨守敬《历 代舆地图》委员会”,简称“杨图委员会”的基础上开始的。 1955年初,他开始在北京展开编绘工作,后来随着工作量的 增加,编绘制图队伍也相应地逐渐扩大,1957年编绘工作移 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内组成一个五人小组,后来增加到二十 多人,最多时达到七八十人,全部编稿在1973年完成。地图 集的绘制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吴晗同志的大力支持,有不少人停止了 自己原来的研究计划,夜以继日地投入这项工作达十年之 久,一大批地图编绘工作大师级人物如白敏、冯家升、傅乐 焕、胡德煌、施一揆参与,涉及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 部、复旦大学、地图出版社等权威机构。地图集成就了中国 历史地图史上的空前巨著。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大成殿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就是严格依照地图集标注,抱着 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的态度,按年代顺序、客观真实地记述鹿邑之名的更迭,力求使人们对鹿邑,对老子故里在鹿邑有一 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
鹿邑县在新石器时代属龙山文化区。在今鹿邑及东边 的亳县、西南的郸城县一带。
夏时期,属有虞氏活动地区。
商代,今鹿邑县城的东边太清宫镇出现了一个方国,叫 “厉”,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它的东边、西边、南边方圆百里 的区域没有城邦的出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清宫遗址唐宋建筑基址局部
周时期。历史上把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称为 周,周又分为东周和西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 年。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56年止。
西周时期,从地图上看在今鹿邑这片区域,县城以东太 清宫的地方,还只有一个诸侯国“厉”,没有后来史书上说的 “相”和“鸣鹿”。它的东边出现了和它地位相同的“焦”,它的 西边出现了比它地位高的“陈” 叫“陈国”(大诸侯国)。
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公元前770年至 公元前477年),战国(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一般 把公元前350年称为战国中期。
在春秋早期,从图上可见,今鹿邑这片土地上当时置县 二,一个是“鸣鹿”,一个是“相”(见《周陈国略图》)。“相”在今 县城东北,在“赖乡”之东,而作为小诸侯国的“厉”不见于地 图,消失了。在春秋早期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史书记载 在这期间有一个叫“相”的地方,并且辖“厉”,或者由于战乱, 或者自然灾害,“厉”由一个小诸侯国变成一个相当于今天的 镇一样人口聚居地。
当时陈国所辖县从西北算起有留,辰陵,柽,顿,项(现在 的沈丘),防(在淮阳北),株野(现柘城),鸣鹿,相,焦(亳县), 夷。在陈国的北边东南(略微)走向的河流今睢水,南边东南 走向的河流今颖水,中间有一条河流为鸿沟,下游为沙水,没 有涡河。
在春秋中后期,在今鹿邑的区域内出现了四个相当于县 一级设置。一个是西边的“鸣鹿”;一个是在“鸣鹿”和“厉”之 间的“苦县”,址在今鹿邑县城;一个是“厉”(在今太清宫),地 位比县高,但低于当时的陈国;一个是“訾母”。
关于“苦县”的设置有这样的说法,由于“相县”虚荒,或 者离陈国远的缘故,陈国于是废“相县”,在今县城的位置设 立了“苦县”。至于“苦县”为何年所设?大概应在春秋中期, 而不在晚期。因为在公元前479年楚灭陈的时候,苦县就已 存在。《史记索隐》说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苦又属楚, 故云楚苦县。据载历史上楚国多次灭陈,最后一次灭陈当在 公元前479年,使陈苦变成楚苦,这也足以证明在公元前479 年的时候,苦县已经存在,不存在怎么能灭呢?春秋末期, “苦县”的西边“鸣鹿”依然存在。“厉”作为一个小诸侯国再次 进入人们的视野,规模比当时的“鸣鹿”和“苦县”都要大。
关于“訾母”,现在有关书籍把它说成在今县城北,马铺 镇的位置,但从地图上看并不在此位置,是在苦县的位置,图 上在“苦”之下写有“訾母”二字,可能在“苦”这个地方短时期 也称“訾母”,也可能地图册的作者弄不清在什么地方,既然 史书有记载,就在“苦”下标注了“訾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栾台遗址
战国时期(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256年),从《诸侯称雄 形势图》(公元前350年)看,今天鹿邑这片区域属楚国,只有 “苦县”存在,它东边的小诸侯国已不存在了。苦县的东边有 焦(今亳县),西南边有陈(今淮阳)西北边有阳夏(今太康)。
秦时期,今鹿邑县这个地方仍名为“苦县”,属陈郡,辖 “赖乡”,“赖乡”在现太清宫镇位置,“苦县”东边的“焦”也变 成“谯县”,属“砀郡”。
西汉时期,今鹿邑境内只有一个“苦县”,仍在今县城位 置,辖有“赖乡”,属淮阳国。
东汉时期,在今鹿邑区域内又置“武平县”,在“苦县”西 北,“苦县”仍辖“赖乡”,属豫州刺史部陈国。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公元220年,魏建都洛阳。 公元221年,蜀汉在成都建立。 公元229年,吴建都在建邺(今南京)。 今鹿邑县的区域有两个县:一个苦县,一个武平县。属 魏国管辖, “苦县”址在今鹿邑县城,属魏豫州谯郡, 辖“赖乡”。 “武平”址在今鹿邑县城西北武平城村,属魏国豫州陈郡。
西晋时期(公元265-317年) 公元265年西晋都洛阳。全国分为19个州。 “苦县”属豫州梁国,址在今鹿邑县城,辖“赖乡”。晋 《太康三年地记》云:“苦县属梁国,城东有赖乡沟,老子所生地也。” “武平”属豫州梁国,址在今鹿邑县城西北武平城村。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420年)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在统治区域上可分为两部 分,一部分从公元317年至420年偏安南方。一部分北方少 数民族和汉族地主在黄河流域和四川等地建立了20多个地 方性政权,史称“十六国”。 咸康三年(公元338年),东晋成帝改“苦县”为“谷阳 县”。东晋废武平。这就是说在东晋时期,在今鹿邑区域内 只有一个“谷阳县”,址在今县城。 期间,东晋南方政权与十六国争战。谷阳先后分属前 赵、前秦、前燕等不同的政权。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1年) 从公元420年起到公元589年止,南方先后存在宋、齐、 梁、陈四个朝代。 北方经历了北魏的统一,后来北魏又分成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又先后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南朝,宋时期辖谷阳县,址在今鹿邑县城。属豫州陈 郡。仍辖赖乡,址在今太清宫。 北魏时期,辖谷阳县,址在今鹿邑县城,属豫州陈留郡, 有赖乡城、栾城。 复置武平,址在今武平城村。属豫州陈留郡。 这就是说在南北朝时期,今鹿邑境内置两个县:一个是 谷阳,一个是武平。其中谷阳县内又置两个镇,一个是赖乡 城,址在今太清宫;一个是栾城,址在今县城东南王皮溜镇栾 台附近。
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生日拜典
隋朝时期(公元581年-618年) 公元581年,隋朝都长安。实行郡县制,在今鹿邑区域内 置两县:一个是谷阳,一个是鹿邑。 谷阳,址在今县城,属谯郡。 鹿邑,址在今试量镇西北,武平城西南的鹿邑城村。属 淮阳郡。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于武平县遭遇大水, 县城湮没,把武平县迁往鹿邑城村,将“武平县”更名为“鹿邑 县”。自此“武平县”废止,一个新的“鹿邑县”诞生了。此时 的鹿邑县城没有建在武平县城原址上,也没有建在春秋时期 的“鸣鹿”故城原址上,而是建在两者之间的鹿邑城村,即今 试量镇李金兰行政村。 “鹿邑县”之名始于公元598年。到今天为止已经有1421 年的历史了。关于那时鹿邑县事件,鹿邑县志记载都比较清 晰,如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县民田黑社,占据鹿邑,更鹿 邑名为涡州,址在今试量镇鹿邑城村。唐武德三年(公元620 年)田黑社失败,更涡州复为鹿邑等。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 ,公元618年,唐都长安。 在今鹿邑区域内仍辖两县:一是真源县,址在今县城;一 是鹿邑县,址在今试量镇西北鹿邑城村。属河南道亳州。 在这一时期,真源县的县名多次变动。大抵是因为唐朝 皇帝认定老子是其祖先,对老子尊崇有加,进而对老子诞生 地格外重视,县名连续更改。 乾封元年(666年)废谷阳置真源; 载初元年(690年),又改为仙源; 神龙元年(705年),又复名真源。 在今太清宫镇,置太清宫。史书载,废老子祠更名为太 清宫。我们曾以为太清宫是一宫观的名字,今见图方知,“太 清宫”一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宫观的名字,这个宫观原 名为老子祠,现更名为“太清宫”;二是同当年的“赖乡”、“赖 乡城”一样,也可能把“赖乡”、“赖乡城”更名为“太清宫”,是 一个镇级建制,一个地名。也即是说汉时的赖乡、北魏时的 赖乡城,在唐时就是太清宫。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 在北方先后存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史上称 为“五代”,在南方先后存在着“十国”。 在今鹿邑区域内置两县:一是真源,址在今县城;一是鹿 邑,址在今试量镇北鹿邑城村。属河南道亳州。当时的亳州 辖八县,其中就包括真源、鹿邑两县。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 公元960年,宋都开封。 在今鹿邑区域置两县:一是卫真,址在今县城;一是鹿 邑,址在试量镇北鹿邑城村。两县均属淮南东路亳州。当时 亳州辖七县,其中就包括卫真、鹿邑两县。 宋朝时期改真源县为卫真县。《宋史》卫真县辖谷阳镇, 唐朝时的“太清宫”,改为“谷阳镇”。 北宋灭亡后,宋朝重新建立(称为南宋),先建都南京(今 河南商丘),后建都杭州,称临安。 金朝统治者,于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从此金朝统 治着鹿邑一带。 今鹿邑区域置二县:一是鹿邑,一是卫真,二县均属南京 路亳州府。卫真县仍辖有“谷阳镇”。
元朝时期(公元1206年-1368年) 在金和南宋对峙时期,我国另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兴盛 起来。1272年,定大都(今北京)为国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在今鹿邑县城城址上置“新鹿邑县”。为什么说是“新鹿 邑县”呢?因为这个县已经不是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在鹿邑城村(即今试量镇李金兰行政村)建立的“鹿邑县” 了,而是在当时的卫真县城城址上建立的一个新县,叫“鹿邑 县”,同原来的“鹿邑县”相比称之为“新鹿邑县”。 这同史料记载完全一致: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卫真, 入鹿邑县。其二县合并为一,址在卫真旧城,名为旧鹿邑之 名。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亳州辖之。亳州,元初领县六, 包括谯,酂,鹿邑,卫真,城父,谷熟,后因为民少,并城父入 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酂入永城,永城去隶属归德,后 复置城父,领县三(见《元史.卷五十九·志第十一.地理二》)废 卫真所属谷阳镇,复名太清宫镇。太清宫镇属鹿邑辖之。大 家应该注意,一个小小的“谷阳镇”此时又更名为“太清宫镇”,并且地图上都有标示,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值得注意的是:自此,也就是自元朝始,原来由县城南、 赖乡(太清宫,谷阳镇)南流过的涡水,改为从县城北,赖乡 (太清宫,谷阳镇)北流过,时至今日仍如此。涡水改道这一 事件,在《鹿邑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元代张柔守亳州,率 众将涡水行至鹿邑拐弯处取直”。故鹿邑县城、老子出生地 太清宫均由涡水之北改为涡水之南,即平时所说的老子出生 地原在涡水之阳,现为涡水之阴。
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堂黑陶
鹿邑,这一“千年古县”,县名是不断更迭,使人眼花缭 乱,先是苦县,后是谷阳,再是真源、仙源、真源、卫真…… 鹿邑,鹿邑这片诞生了圣哲老子的地方,终于迎来了它最 后的名字“鹿邑县”。自此鹿邑县虽不断变换隶属关系,县 名始一,直至今天,县址也仍在今鹿邑县城。更有意思的 是,它所辖的赖、赖乡,赖乡城、太清宫,谷阳镇、太清宫镇 一直在2598年的时空下闪烁,从没间断。到元朝时期,亳 州的南部涡河沿岸尚没有涡阳出现,直到清时期的地图册 才在亳州的南部涡河沿岸出现“涡阳县”,有意思的是从图 上看虽标注为“涡阳县”,但建制和规模同当时鹿邑县的“谷 阳镇”一样大小。
掩卷沉思,厘清了鹿邑之名的变迁,可以清晰看出老子 故里在鹿邑,本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史籍在老子里籍问题上 有“苦”“相”之说,“陈”“楚”之别,称“楚苦”“陈苦”“陈相”也 罢,但说的都是一个地方,只是不同时间,叫法不一样,实则 是指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就在鹿邑、就在鹿邑的 太清宫。
有关老子里籍的记载很多,最有权威的当属西汉司马迁 的《史记》,东汉边韶的《老子铭》。司马迁在《史记 老子韩非 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集解》引《地 理志》云:“苦县属陈国”。《索引》云:“《地理志》苦县属陈国 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 苦县。”楚两次灭陈,第一次为陈哀公三十四年(公元前535 年),五年后,陈复国。第二次为陈湣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9 年),是年,孔子病卒。所以在老子生前,苦县经历了属陈和 属楚两个时代,《史记》云“楚苦县”,并不误。《水经 阴沟水注》 引东汉边韶《老子铭》云:“老子,楚相县人也。”郦道元解释说 “相县虚荒,今属苦。”《后汉书 郡国志 豫州陈国》:“苦,春秋时 曰相,有濑乡。”注引《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由此 可见,“苦”“相”名虽不同,实为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