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最骄傲的事情莫过于它背着成吉思汗打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马虽然身材矮小,速度也远不及中亚的汗血宝马,但却能让蒙古大军疾如飙至、劲如山压,打得欧洲人几百年后仍心存余悸,将蒙古人称为“黄祸”。
蒙古人的祖先是发源于额古纳河的“室韦”,以渔猎为生。公元8、9世纪,蒙古人受突厥和回鹘的压迫,西迁到斡难、克鲁伦、土拉三河之源时才成为真正的游牧民族。
长期的游牧生活,让蒙古人深刻地认识到离开了马他们的生活将难以为继。《多桑蒙古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堂祖父忽图剌汗在躲避追杀时误入泥沼,情急之下弃马而逃。仇人见状只轻蔑地说了一句:“蒙古人失马者有何能为?”,不在继续追杀,由此可见蒙古人对马的重视。
蒙古在未统一之前,马匹的多少是衡量一个部族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他们对马匹的选育和调教有着丰富的经验。蒙古马体型偏小,身高只有120至140厘米,体重也只有300公斤上下,但是胜在躯体粗壮,肌肉发达,皮厚毛密。
蒙古马最大的特点就是耐力极佳,牧民中口耳相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蒙古马对草料的需求不像其他马那么高,长途行军时也不需要特别增加草料。
蒙古人养马看似粗放,但却极为科学。牧民的马都是放养,让它们在草场上自由觅食、繁殖。这种半野生状态让蒙古马保持了彪悍的性格,同时还能抵御各种恶劣的环境,即便在西伯利亚零下40度的情况,蒙古马依然可以耐得住风雪。
蒙古马一两岁时,牧民就要对他进行严格的骑乘训练。等到马长出四齿时,牧民还要对它“去势”,也就是汉人所说的骟马,只有去过势的马才能“阔壮而有力,柔顺而无性”。
蒙古人在如何使用战马上也有严格的规定。《黑鞑事略》中说:
“自春初罢兵后,凡出战好马,并恣其水草,不令骑动,直至西风将至,则取而控之,系于帐房左右,啖些少水草,经月后,膘落而实,骑之数百里,自然无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
翻译过来就是打完仗的马就不准再骑了,让它在草场上饱食青草。下一次打仗前,将马赶回营地,拴在帐房两边,同时还会减少牧草的投喂。经过一个月的调教,肥膘变成肌肉后骑上数百里都不出汗。
蒙古马虽然耐力好,但蒙古军人一般选择多带几匹马轮换着骑。每次出征时,除了攻城略地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寻找优质的草场,以便让战马饱食水草,恢复体力。
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够横扫欧亚大陆,除了成吉思汗在骑兵编制、装备和战略战术上做了创新,蒙古马的优良品质和牧民的高超养马技术同样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