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诸葛亮大帐。
堂上诸葛亮轻摇着羽扇稳坐中军帐里,堂下五花大绑着一个高大的汉子,那汉子身后,站着满面怒气的刀斧手,衬着中军帐庄严而肃穆。
诸葛亮缓缓问道:“孟获,你已多次被我所擒,这回还有什么话说!”
那高大汉子正是孟获,只听他长叹一声,答道:“公,天威也。这次我孟获彻底心服口服了,南人以后再也不会反叛”。
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诚然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但南中地区的人不服王化多年,真的因为诸葛亮打了胜仗就归顺了吗?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平南中时,马谡建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直接促使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令孟获幡然悔悟,永不复叛。
然而,翻开厚重的史书,我们惊讶的发现,所谓的孟获答应永不反叛,仅仅存在于《三国演义》的小说家戏言中。
正史《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这就是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了南人的叛乱,但这里压根没提到孟获答应以后不造反了。
事实上,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里提到这次南征时,也只是说“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因此,诸葛亮南征打了胜仗是毋庸置疑的,但南人是否答应不造反却史无记载。
这不禁让人疑惑,既然无法确定南人是否被诸葛亮感动,那么,流传甚广的诸葛亮对孟获使用的攻心之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攻心之策,出自《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南征策略的描写。
但小说终归是小说,历史上诸葛亮南征时采用的策略,从诸葛亮的平定南方叛乱后的安排似可略窥一二。
南中的叛乱平定后,诸葛亮把南中拆分为七个郡,分别是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这便是史书中常常提及的南中七郡。
拆分完南中还不算,蜀汉王朝还在南中地区设置了一位庲降都督,专门负责镇守南中地区,维护蜀汉后方的和平安宁。
除此之后,诸葛亮还带走了南中地区大量的财产和青壮年人口。这些被带走的青壮年,后来组成了蜀汉最精锐的部队。
而那些从南中地区带走的财产,则成为了蜀汉重要的军资来源,不仅养育了蜀汉的军队,还成为诸葛亮后来北伐的重要助力。
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为了强盛蜀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南中地区再也没有造反的资本。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付南中叛乱,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些制约手段。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攻心之策,只怕连诸葛亮自己也怀疑它的疗效呢。
南中的叛乱平定后,诸葛亮便即班师回朝。那么,在诸葛亮走后,南中地区是否真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永不复叛呢?
对此,《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后军还,南夷复反,杀害守将,恢身往讨,鉏尽恶类”也就是说诸葛亮大军前脚刚走,南中地区立刻又反叛了。
这时候,七擒七纵的美好画面没有出现,攻心为上的怀柔政策也没有出现,出现的只有安汉将军李恢的一支人马,如疾风骤雨一般杀入敌阵,用精湛的武艺和带血的刺刀,平定了南人的这次叛乱。
叛乱虽然平定,但南人依旧不服王化。南中地区表面的和平下,是无数股势力的暗流涌动。
公元233年,南中地区的越嶲郡发生叛乱。叛军杀死前后两任郡守,一时间震惊天下。
蜀汉的官员们吓得不敢去越嶲郡赴任,整个越嶲郡完全处于南人的统治下。
诸葛亮急忙迁庲降都督张嶷为越嶲太守,并派张嶷与新任的庲降都督马忠一起率军前往越嶲郡平定叛乱。
在两人多番努力下,总算荡平了这场叛乱。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240年,越嶲郡又叛乱了。这次越嶲太守张嶷立刻出兵,分分钟又将这场叛乱消灭于无形之中。
或许是这次的平叛太过精彩,就连《三国志》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越嶲郡叛乱平定后,南中地区进入暂时的和平期,但南人的反叛却远未结束。
自诸葛亮南征后,南中地区虽时常出现小叛乱,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足以危害蜀汉江山的大规模暴乱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