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是汉文帝时期一个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的《汉书、贾谊传》以及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对贾谊生平、政论思想、献言献策做了详细的记录。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有才华的政治新星和文学家却在三十三岁的年龄时,过早地去世了,成为一大憾事。
贾谊过早去世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做汉文帝的爱子梁怀王刘楫的太傅时,梁怀王在一次骑马中坠马而亡,为此贾谊深感愧疚和恐慌,仅仅一年之后便郁郁而终。此外的原因就是少年成名,锋芒太露,一心想大展宏图,却又被朝中重臣排挤被贬,其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存空间难以适应所致。
一、初出茅庐,暂露头角。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颂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议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悦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汉书、贾谊传》)
贾谊十八岁那年,被当时河南的吴太守发现,招致旗下,并且非常喜欢。因为吴太守政绩突出,在官员考核中列全国第一,被汉文帝晋升为廷尉,同时,贾谊也被举荐到汉文面前,召为博士。当时,贾谊刚刚二十多岁,在博士中年龄最小的。皇帝每次下达议题,那些老先生不能回答情况下,贾谊总是从容应对,而且诸生都非常赞同。汉文帝非常高兴,不到半年,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
二、志存高远、悉心改革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继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关、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担任太中大夫以后,贾谊认为汉朝开国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天下太平,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对前朝的制度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所谓改正朔易服色,通常是指改朝换代以后,改变纪年方式和崇尚的颜色,对前朝的一些制度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改正朔,简单的理解就是一年开始的时间做一调整,如夏朝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商朝则以十二月一日为新一年的开始,周朝则以十一月一日为新一年的开始,到了秦朝,则是以十月一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易服色,就是改变当朝崇尚的颜色,按照阴阳五行相克的原理,推出应该崇尚的颜色。
这种做法通常都是开国皇帝登基以后,为了避讳前朝灭亡的不祥之物采取的重大措施。而年纪轻轻的贾谊贸然提出这种想法,并且未经皇帝审批就草拟出了方案,或许是皇帝感到以贾谊的地位来谈论这些事有些不妥,便提出要将贾谊晋升为公卿之列的想法。没想到,遭到了朝中重臣的反对,声称贾谊是少年轻狂便有专权之意,恐怕要生出祸端。汉文帝闻听此言,便慢慢疏远了贾谊,将贾谊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吴芮的太傅。
三、失意被贬,郁郁而终
“谊为长沙傅三年,有服飞入谊舍,止于坐隅。服似鸮,不详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北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汉书、贾谊传》)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之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被贬到长沙后,伤感不已,三年后一天见有一服鸟落在园中,做《鹏鸟赋》抒怀。一年之后,汉文帝想起了贾谊,便将贾谊召回,恰好汉文帝刚刚做完祭祀,正在享用祭祀剩余的贡品,便问起了贾谊关于鬼神的本源问题,贾谊一一回答,两人一直谈到半夜。事后,文帝感慨:很久不见贾谊,以为自己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呀。于是,便将贾谊选为最喜欢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楫的老师,令贾谊悉心指教。
不巧的是,几年以后,梁怀王在一次骑马时坠落,不治而亡。贾谊非常愧疚,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每天悲伤哭泣,一年之后,也郁闷而死。此时,贾谊年仅三十三岁。
就这样,身怀治国安邦理想的贾谊尚未得以施展时,早早地去世了,只在世间留下五十八篇著作,其中《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鵩鸟赋》等为广大读书者所熟悉。
班固在《汉书、贾谊传》中引用了刘向的评价,“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纵观历史,能与伊尹、管仲相比的政治家也是寥寥无几,”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未出山时,自比管仲、乐毅曾被人耻笑,可见班固对贾谊的评价也是颇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