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思想家、文学家。
列子
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间),郑国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道人”。
列子曾隐居郑国40年,潜心问道,其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其先后著书20篇,后人整理的《列子》仅余8篇 。
列子故里
“列子御风”的典故世人皆知,那么列子虽然是“神仙般”的人物,其实也是和老百姓一样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的。列子生活贫穷,和先秦诸子中的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颇为相似,和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常常“面有饥色”。那么看看他们是怎样的表现呢?
爱好“逍遥游”的庄子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只能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不过等我到封地收了“税金”才能借给你,庄子就给他讲了一个“远水解不了近渴”、“鲤鱼变鱼干”的寓言故事。
庄子
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回答子路“君子固穷,小人则穷斯滥矣”。孔子认为君子要安守穷困,不能像小人一样胡作非为。
颜回“居陋巷,箪食瓢饮”的时候,孔子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说回呀,你这样家境贫寒、居处卑陋,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亮出了家里的“煤矿”,城郭之外有五十亩地,可以喝的起稠粥;城郭之内五十亩地,可以养蚕种麻穿得上衣服;衣食无忧后还可以学“夫子之道”,所以很快乐。
颜回陋巷遗址
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
伯夷叔齐二贤士“饿死不周粟”,放着“高官厚禄”不要,来到首阳山采薇(一种野菜)而食,为了高尚的节操和不同流俗。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列子见细节而远离不义。而且列子有饥寒之忧,不尚且不随便取得,看见得到就想到要符合道义,看见利益就想到危害,更不用说他处于富贵之中了。
老子
列子的妻子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其中的隐患,我们普通人大概都是这样的吧,而“列子辞粮”的故事可以看出老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哲理!
老子、庄子、列子的道家看到了事物的辩证法即事物的两面性和统一和发展规律;
孔子、孟子、颜回的儒家注重“君子固穷”的基础上再有所作为;
伯夷叔齐、道家、儒家圣人先贤们的古典文化仍有许多值得深思、借鉴和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