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912年时皇帝退位已经成为了历史潮流,签订了《退位诏书》之后,清朝貌似灭亡了。然而实际上,在1912年时,清朝并没有完全覆灭,原因就在于退位诏书上的一个字,使革命党只能选择妥协。究竟是什么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辛亥革命爆发后,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迅速蔓延。当时很多地方的武装政权纷纷宣布独立,共有11个省宣告脱离清政府。尽管南方省份有人数和舆论上的优势,但北方仍然受到清政府的统治,拥有强大的军队,如北洋新军等。南方革命党明白,要暴力推翻清政府难度极大,因此秘密联系袁世凯,寄望他的帮助。在承诺愿意交出大总统职位的情况下,袁世凯答应协助,并利用手中的权力逼迫皇帝退位。
然而,袁世凯只是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而已。身为传统臣子,他不可能实施弑君之行。如果皇帝不同意,革命党就会难以取得胜利,事态将更为严重。而当时的年幼皇帝溥仪无法做出决定,于是这个重担便落在了隆裕太后身上。隆裕太后与袁世凯商定各种条件后,开始拟定诏书,让国民执政。
一共签订了三道诏书,每道诏书的第一句都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的优待条件。请大家留意,使用的一个字是“辞”,而不是“退”。这两个字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作为“辞”,皇帝只是辞去了统治全国的权力,而“退”则意味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皇室优待条件》中记载,溥仪依旧保留皇帝帝号,而且即便是民国的大总统也需以君主之礼对待皇帝。实际上,在这个阶段,清朝还没有完全覆灭。直到溥仪被赶出皇宫后,清朝才真正算是覆灭。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