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生于东郡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
小时候的曹植非常聪明,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能熟读《诗经》、《论语》以及先秦两汉辞赋。他的思路非常的敏捷,进见曹操的时候每次被题为都能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后,惊讶的问他:“你这是让别人代你写的吧?”曹植回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只要当面实施就知道了,何必要找人代写呢?!”再加上曹植的兴趣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服饰,不追求华丽,富贵。所以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偏爱与曹植身上。
后来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位,曹植当时29岁,著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后来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听闻后愤怒的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后来就对此事严加防范。走回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曹植30随后被徒封暗想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被改封,鄄城侯,后著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