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挞是我们最熟悉的外来甜点之一,这种香嫩软滑的甜点,征服了无数人的胃。说到蛋挞,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澳门的葡挞,香港的牛油蛋挞还是KFC的蛋挞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八一八蛋挞的“前世今生”吧!
首先,我们必须不得不提葡挞。如果你对葡挞没有概念,看看KFC里的蛋挞就行了——酥皮里包裹着甜甜的蛋奶沙司。
就像很多美食的起源一样,葡挞的诞生也是误打误撞而来的。
大约在1700年代,故事发生在葡萄牙的一个修道院里,当时蛋清被用来当做浆洗衣服的淀粉浆,这就导致留下了很多蛋黄。而当时随着新世界的开发(其实就是海外殖民),葡萄牙拥有大量的糖,修道士们就物尽其用,用蛋黄和糖制作出了我们熟知的葡挞。
1820年以后,政府停止了对修道院的资助,导致许多修道院关闭了。从1820年到1834年间,修道士们开始想尽办法自己赚取收入——售卖蛋挞就是一个途径。
而接下来的发展就有些争议了。修道院的对面有一家制糖厂,旁边呢还有一家小杂货店。有人说修道士把制作的蛋挞放到杂货店里售卖,又有人说修道士把蛋挞的食谱卖给了制糖厂,而制糖厂的老板于1837年开了一家叫“Fábrica de Pastéis de Belém”的烘培店,这家售卖蛋挞的店一直开到了现在。还有人说一些修道士和炼油厂合作,然后开了蛋挞店。
传言太多,真相已经很难知道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Fábrica de Pastéis de Belém这家店的生意非常好,他们每天制作超过2万个蛋挞,在当地人和游客中间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葡萄牙修道院发明的葡挞享誉世界,但是是葡萄牙人最先发明蛋挞的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葡萄牙人之前,英国和法国已经出现了蛋挞。
从1399年开始,就有类似现代蛋挞的书面文献记载,据说这些蛋挞最早是为了亨利四世加冕的宴会准备的,而这个时候的蛋挞的称呼“doucettys”来源于法语“doux”,也正是如此,法国起源说又添了一些佐证。
不过,英国版的蛋挞更接近于油酥松饼,而不是千层酥饼。他们使用的是肉豆蔻而不是肉桂。另外英国版的蛋挞是要慢慢加热让蛋奶沙司变硬,而顶部不能焦糖化。这些蛋挞通常是被冷藏后食用。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国蛋挞不是小小的一个,而是全尺寸的馅饼。
关于英国蛋挞可以做到多大的问题,可以去看看英国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的宫廷记载,里面就有提到女王厨师做的蛋挞非常大,大到可以让宫廷小丑在上面跳舞……嗯,你想象一下,应该有所体会了。
不过后来,英国蛋挞的尺寸也在逐渐变小,到了今天,就在向葡挞的体型靠近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蛋挞在英国很早就存在了。
随后蛋挞就传播到了全球。蛋挞在香港和澳门都非常受欢迎。在香港,蛋挞是英式的,在澳门,蛋挞是葡式的。看起来很好理解,毕竟两地的历史原因大家都知道,然而其实里面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内情。
我们就先从港式蛋挞说起,香港的蛋挞并非英国人带来的,而是起源于广州。
据说在1920年代,英国人把蛋挞带到了广州,几年后一家当地的餐馆把原来蛋挞里的黄油改成了猪油(黄油价格太高),成了自己的招牌点心。到了1940和1950年代,改编版的蛋挞进入了香港的高档咖啡馆,就此蛋挞在广东和香港流传开来。
那么,澳门的蛋挞是葡萄牙人带来的吗?实际上,直到1989年,澳门的蛋挞都是广州传过来的版本,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葡式蛋挞是谁引入并推广开来的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位叫安德鲁·斯托(Andrew Stow)的英国药剂师了,安德鲁自1979年开始就一直居住在澳门,到了80年代,他前往葡萄牙旅行,第一次品尝到了纯正的葡式蛋挞,让他十分惊喜。
他认为,既然澳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仍旧是),那么为什么没有葡式蛋挞呢?回到澳门以后,他于1989年在路环村开设了安德鲁饼店(Lord Stow’s Bakery),主要出售的就是葡式蛋挞。
葡式蛋挞一经推出就风靡澳门,直到今天,安德鲁饼店每天还能卖出超过13000个的蛋挞。
而澳门还有一家蛋挞名店叫“玛嘉烈蛋挞店”,据说玛嘉烈蛋挞店的店主玛嘉烈夫人和安德鲁饼店的店主安德鲁·斯托原本就是一对夫妻,他们离婚以后,玛嘉烈夫人自己开了这家蛋挞店,从此两家蛋挞店就成了分庭抗礼的竞争对手了。另外,我们现在经常吃的KFC的蛋挞,就是来自玛嘉烈夫人的秘密配方哦。
到了2013年,日本札幌一家名为Kinotoya Bakery的面包店推出了一种蛋挞,蛋挞里面充满了来自北海道和法国的奶油干酪,吃起来有种摩丝般的柔滑质感。
这种创意蛋挞引发了新的狂潮,追捧者们在店门口大排长龙,只为了那甜美而奇妙的一口。几年后,Kinotoya Bakery的蛋挞在整个亚洲流行开来,出现了各种仿制版本。
奶油蛋挞现在也仍然很流行,新的蛋挞概念不断涌现,比如抹茶蛋挞和巧克力蛋挞,都是在年轻人中受到热捧的蛋挞类型。
那么,你喜欢吃蛋挞吗?你最喜欢哪种蛋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