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经典的爱国主义电影,讲述了我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事迹。电影中的主角梁三喜,是一个来自农村的连长,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奔赴前线,最终壮烈牺牲。他的妻子韩玉秀,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为了还清丈夫生前欠下的债务,贷款千里赶到连队,感动了所有人。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电影中是虚构的,但在现实中却有着真实的原型。她就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的李金花。
李金花和她的丈夫王发坤是从小青梅竹马,两人在同一个村子里长大,感情很好。1968年,王发坤主动参军,他想在部队立功,然后回来带着荣耀迎娶李金花。参军一般都是三年后复员,因为王发坤在部队表现出色他留在了部队,并且担任了连长职务。1974年,王发坤当兵已经六年,李金花一直在等他。他回家探亲和李金花办了婚礼。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一对年轻人很快又分别了,部队有任务,王发坤不能一直在家里陪新娘。结了婚的李金花在家里担起了照顾公婆的责任,他让王发坤安心在部队,不用为家里操心。
部队每年都有探亲假,王发坤和妻子也只能在假期团聚一段时间。聚少离多的日子过了几年,李金花为王发坤生下了两个孩子。1978年,王发坤在部队已经十年了,部队又来了许多新兵,和他一起来部队的战友们一个一个都离开了部队,王发坤也得到批准,从部队转业到家乡参加工作。两地分居的夫妻二人终于可以团聚了,他们想象着美好的未来。转业后王发坤就能回家,工作之余每天都可以陪伴妻子和孩子们。
就在王发坤打算离开部队时,中越战争爆发了。越南经过多年的抗美战争,终于实现了政权独立,在抵抗美军的过程中,中国解放军曾经给予了支援。但是越南独立后,把中国当做了头号敌人,对我国边界发起进攻,破坏了我国边疆的和平,让边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严重威胁。中央军委紧急调令,对越进行自卫反击战。而王发坤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开拔的命令。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是一个军人的豪情,更是一个中国人的担当。王发坤毫不犹豫地申请随部队出战。他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有难的时候不挺身而出愧为军人。然而这一去,李金花再次见到的只是部队带回来的丈夫的遗物。王发坤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了。
这次自卫反击战持续了一个月,我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不少官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中央军委对烈士们授予了荣誉称号,给烈士家属们发放了抚恤金。李金花收到了组织发放的五百块钱的抚恤金和部队给他们的三百块钱的安慰金,同时还有王发坤留下了几件衣物。
在衣物中,有一份王发坤写给李金花的信,王发坤在上前线之前写的。他说,如果他牺牲了,让李金花改嫁,请她帮忙照顾他的家人。另外,王发坤还写了一份欠债清单,那是他平时接济家里时向战友们借的,还未来得及还。他说如果他牺牲了,让李金花一定替他还上这些钱,战友们都不容易,他不能做失信的人。
丈夫的牺牲让李金花久久不能从悲恸中走出来,但她看到年迈的公公婆婆和年幼的孩子们时,下定决心让自己振作了起来。自此后,她要替丈夫承担起这个家的责任,他要帮丈夫还清生前的债,让丈夫九泉之下安心。
李金花没有改嫁别人,在家里守着丈夫留下来的两个孩子和老人。她靠着种地和养猪维持生活,在当地算是一个贫困户。她没有忘记丈夫生前欠下的债务,在攒够钱后就去找借钱给丈夫的战友还钱。她先后去了贵阳、重庆、成都等地,李金花在路上跑了几个月,总共还了2000多元钱。她说,这是丈夫生前的承诺,她不能让丈夫在九泉之下不安。她还说,她不是为了还钱而还钱,而是为了还人情,还战友们的情谊。她说,战友们都是好人,都是英雄,都是丈夫的兄弟。她说,她要感谢战友们对丈夫的帮助和关心,要让他们知道,丈夫没有白白牺牲。
李金花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战友们。他们纷纷表示敬佩和赞扬。他们说,李金花是一个贤妻良母,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人,是一个忠贞不渝的军嫂。他们说,李金花不仅完成了丈夫的遗愿,也体现了军人的精神和品格。他们说,李金花是他们的榜样和骄傲。
李金花还清了债务后,就回到了家乡。她继续靠着种地和养猪维持生活。她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儿子,并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她没有改嫁别人,也没有再恋爱。她说,她只有一个丈夫,就是王发坤。她说,她要用一生来守护丈夫留下的家庭和记忆。
李金花一直想去看看丈夫的墓地,但是她不知道丈夫埋在哪里。她曾经问过部队和政府,但是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她只知道丈夫牺牲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附近的一个山头上。她曾经梦见过丈夫对她说:“我在马沙县等你。”但是她不知道马沙县在哪里。
2007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李金花得到了一个消息:王发坤烈士的老营长李金明找到了她,并告诉了她王发坤埋葬的地方——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李金明还给李金花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王发坤牺牲的经过和英勇事迹,并邀请李金花去看看王发坤的墓地。
李金花收到信后激动不已。她决定带着两个儿子去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看看丈夫的墓地。但是这趟路程不短,她没有足够的钱。她只好向银行贷款2000元,买了火车票和汽车票,开始了她的千里寻夫之旅。
李金花和两个儿子经过了几天几夜的颠簸,终于到达了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她在陵园里找到了王发坤的墓碑,上面刻着“王发坤烈士之墓”的字样。她激动地跪在墓前,哭泣着叫出了丈夫的名字。她对着墓碑说了很多话,告诉丈夫这些年来家里的情况,告诉丈夫她对他的思念和爱恋,告诉丈夫她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她还给丈夫烧了一些纸钱和衣服,希望丈夫在天堂能过得好一些。
李金花在墓前呆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天色渐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她说,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看丈夫的墓地。她说,她没有钱再来第二次了。她说,她要回去好好生活,好好照顾儿子和公公婆婆。她说,她要让丈夫在天上放心。
李金花贷款千里祭奠亡夫的事迹,在网上广为传播。很多人都为李金花的忠贞不渝和坚强勇敢而感动和敬佩。很多人都为王发坤的英雄事迹和牺牲精神而敬仰和缅怀。很多人都为这对军嫂烈士的爱情故事而动容和赞叹。
李金花回到家乡后,继续过着清贫而平静的生活。但是她的事迹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很多人都想帮助这个贫困而坚强的军嫂,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
2009年,毕节军分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共同出资,帮助李金花家修建了一栋两层小楼,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李金花搬进新房后非常高兴,感谢组织和社会对他们家的关怀和帮助。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的帮助下,李金花再次去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看望丈夫,并与王发坤当年的战友们相聚。李金花听到战友们讲述王发坤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时,不禁流下了眼泪。战友们也纷纷拥抱李金花,表示对她的敬意和感激。
2016年,在国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老干部局等单位的支持下,李金花在自己家里创办了王发坤烈士纪念馆。她收集了王发坤生前的各类遗物,如手表、钢笔、军大衣、军功章等,并四处征集承载有边境作战历史痕迹的物件,如桌椅、煤油灯、千层底等。她还收集了王发坤写给她的家书、发黄的喜报、老旧的照片等,并将它们放进纪念馆,展示王发坤烈士的不朽功勋和牺牲精神。
如今,附近的学校将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金花已为各类参观人员讲解近千次,参观人数达到5000人次。她告诉大家,她要用一生来守护丈夫留下的家庭和记忆,要向后代讲先烈的故事,讲社会的温暖,讲奉献者的光荣。
李金花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扬,也得到了家庭和子孙的幸福和骄傲。她的两个儿子王远碧和王远苍靠发展养殖业发家致富,去年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她的孙子王明建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读书,积极参加村里民兵组织活动,并报名应征,通过体检和政治考核,成为一名新兵。他说,他要继承爷爷的遗志,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李金花说,她感谢社会对她的关心和帮助,她感谢丈夫给她的爱和信念,她感谢儿子和孙子给她的支持和安慰。她说,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传承烈士精神,教育后代。她说,她要让丈夫在天上放心,让社会在地上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