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永远不会辜负一个胸怀梦想的学子,它的力量足可以让一个躺在山坡放牛看星星的孩子完成了升空之梦。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谁也没有想到的是85后航天员桂海潮一下子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
普通人一看到桂海潮,就感到十分诧异,心想:戴眼镜的也能成为航天员吗?在人民群众的普遍认知中,航天员一般都是从飞行员中挑选。
换句话说,飞行员是航天员的必经之路,是飞向太空的“敲门砖”。
而飞行员在我国向来都是军人出身,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包括这次三人组的组长景海鹏都曾在军队服役,也都拥有军籍。
然而不是军人的桂海潮却创造了历史,他个人没有服役的经历,也从未入伍,之所以能参加此次飞行任务,完全是因为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桂海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就属于后两种类型。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姚关镇一个普通的山村。姚关镇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山路崎岖,犹如蛇蜿蜒前进留下的痕迹。
对经营茶叶、丝绸的商人来说,这条古道是发财致富之路,是实现家族繁荣的重要途径。
可对于小山村的桂海潮而言,这条“茶马古道”简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每一次上学,桂海潮都要翻山越岭,长达20公里。
路途之遥远,山路之艰辛,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可以想象的。
那个年代,平民的桂海潮也没有自行车,只能靠一双赤足完成这段旅程。为了节省时间,桂海潮只好携带午饭,采取早出晚归的方法。
正因为走出深山,改变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命运。桂海潮深知,自己的出路就是读书,悲催的是在中国,这好像是唯一的一条不异化自己的出路。
所以桂海潮从小就刻苦学习,也肯吃苦。从中心小学,到镇上的中学,桂海潮终于考上了施甸县一高。
施甸县一高是县里的重点高中,桂海潮自小到大从没上过课外辅导班,所依靠的也只有努力和天赋,但桂海潮还是拿回了数不胜数的“黄色奖状”,贴满了家中斑驳的墙壁。
身为家中长子,桂海潮肩上的责任肯定是比弟弟妹妹要多些的。
为了成为榜样,桂海潮经常在空闲时间辅导弟弟妹妹的功课。得到巨大帮助的桂海益就说:“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在学习方面帮不上我们,只有哥哥能抽出时间,教我们一些,但父母都要求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孩子。”
个人的未来命运总是和一些社会上的大事件息息相关,桂海潮就是最为突出的例子。
2003年10月15日,对所有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杨利伟驾驶神五飞船遨游太空,圆了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也打破了白人种族垄断天空的历史。
那一天,桂海潮永生难忘,他作为高中二年级生,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桂海潮就对深邃幽静的太空充满了向往。
从小,桂海潮就对广袤无垠的太空充满了幻想,《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桂海潮孩提时代手不释卷的科普读物,伴随着桂海潮熬过了艰难的求学时光。在这本书里,桂海潮初步接触了比较浅显、易懂的航天知识。
尤其是当桂海潮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千方百计也要回国的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了升天的种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钱学森和杨利伟,一个理论家,一个实践者,都给予了桂海潮信心。
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施甸县一高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稍微了解航天知识的都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国航天员的摇篮院校。
神舟系列飞船相关的材料、飞行器、发动机中的元器件很大一部分都源于这里的科研机构,刘慈欣小说《三体》中的虚构人物云天明也是毕业于这所大学。
桂海潮在这里学习了9年,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华丽转变。
之后,桂海潮又出国留学,汲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并从事博士后研究,还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了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有目共睹。
三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所名校都向桂海潮抛来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还是选择回归熟悉的母校,成为北航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就已经是名声在外的博士生导师,这个年纪,真的是太年轻了,但也足以说明桂海潮的优秀。
正当他想按部就班培养后辈时,桂海潮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一天,桂海潮接到通知,来到了宇航学院的大礼堂。
会上,中年院长笑着对大家说,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宇航员,和以往不同,这次招募的有载荷专家。在做的各位都有可能是“幸运之子”。
听到消息的桂海潮心花怒放,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中去,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一定要去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梦想的光茫照进了现实的窗户,很难不让人跃跃欲试,桂海潮第一时间就在报名表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严苛的选拔过程中,桂海潮虽然竞选的是载荷专家,但也需要一定的体能训练。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桂海潮的体能还是不如退伍的军人。可桂海潮自信说道:“干就完了。”
比如在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选拔标准是必须要过6KG的红线,这一点桂海潮还是挺了过来。成为航天员队伍的一份子后,就必须要达到8KG,就是这2KG,让桂海潮吃尽了苦头。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就感觉腹部如同压上了一块千斤巨石。
只要呼吸一次,胸部就会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高出正常值一大截儿,桂海潮也常常会满头大汗。结束后,桂海潮感到这样下去肯定会被淘汰,于是他就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
桂海潮一向就喜欢钻研,这是他的看家本领,在反复的试错、训练中,桂海潮终于发现了原因——心理因素和体能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不规范。
为此,桂海潮在训练中不断修正,慢慢克服了2K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付出总会有收获,2022年6月,最终的大名单确定,桂海潮榜上有名,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飞船任务。
作为三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不是飞船的驾驶人员,这也是戴眼镜的桂海潮能升空的原因之一。
对于外界的疑问,杨利伟在2023年2月接受央视采访时解释道:“随着工程的发展,专业分得是越来越细,很多科学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者才能完成。任务的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载荷专家的选拔啊,就比驾驶员要低一些,对于视力的要求,可能就不是特别重要。”
诚如杨利伟所说,作为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
在长达两年三个月的训练中,桂海潮经历了八大类,两百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这才是选择他上天的根本原因。
得知桂海潮出征神舟十六号后,他的老家也与有荣焉。一大早,桂海潮的家人亲友都齐聚桂海潮的二姨家,观看升空直播。
作为桂海潮的妻子,刘冰玉也观看了丈夫升天的全部画面。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妻子,这句话对于桂海潮和刘冰玉再合适不过了。
和丈夫所奋斗的理工事业不同,青春靓丽的刘冰玉是一个妥妥的文科生。刘冰玉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精通多国语言。
2016年,刘冰玉结束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律研究的工作,就一路南下,来到联合国总部纽约,担任联合国环境署条法司实习研究人员。
两年之后,刘冰玉又被外派到海牙国际法学院,担任研究员。之后,刘冰玉回到母校,担任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在丈夫递交报名表的关键时刻,是妻子刘冰玉给予了桂海潮莫大的鼓励,让他不要操劳家事,专注于飞天事业。
正是由于刘冰玉的支持,桂海潮才能一心扑在训练上。
对此,桂海潮也动情说道:“没有她的鼓励和帮助,我想我是没有机会完成我的梦想。她付出了许多,所以我才不会辜负她的期望。“
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就是开朗乐观的桂海潮。在桂海潮看来,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带着家人的期许是桂海潮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