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至晋初,不到一百年的时光,数百个英雄豪杰谋臣武将,众星璀璨。变幻莫测的时势,朝秦暮楚的合纵,得陇望蜀的欲望,和我们现在多么相像。
汉末,董卓妄行废立之事,中央朝廷对地方势力的掌控越来越差;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和后续的混战攻伐中,逐渐割据一方,形成“传承制”。在这些地方割据事例中,刘表的“身死国灭”最让人感叹。刘表是汉室宗亲,在乱世中被董卓派去代替被孙坚杀死的王睿担任荆州刺史。他匹马进入荆州城,与本地的一些士人共谋诛杀群贼,也是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但在之后的诸侯征战中,他慢慢失去了进取心,只求保一方平安,并不求一统天下。
与刘备的草根出身相比,“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刘表就出生在罗马。刘备从参与平定黄巾军,讨伐董卓,投奔曹操消灭吕布,历经坎坷,才在天子跟前露了脸,被认定为“刘皇叔”;而刘表,一开始大家就都知道他是汉室宗亲,出身就是贵族,年轻时就被称为“八俊”之一。刘备征战二十余年,还到处当客将,除了短暂的徐州牧以外,大部分时间仅有一个县城权且安身;而刘表,名正言顺地坐守荆州多年,人烟阜盛,兵精粮足。起点天差地别,而终点却惊人反转。刘表身死国灭,刘备鼎立一方。
很多大人物,对刘表的评价都不是那么好。比如曹操最器重的谋士郭嘉评价“表,坐谈客耳”;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评价说“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后来投奔孙权,成为一代名将的甘宁评价“宁己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当初刘表还在世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就把荆襄之地视为刘备可得之物;可见对刘表的轻视。
在那个乱世中,刘表独树一帜,在大小势力都想留个名的讨董卓联盟中,他不出现;袁术、袁绍想自立为帝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连孙策也想以江东为根据地一统天下;刘备半生奔波,就想有自己的根据地,继而成就一番事业;而刘表却并无多少动作。为了荆州大本营的安全,刘表会做一点事情,比如在孙坚死后,切断袁术粮道,让他无法再觊觎荆襄,而是去和曹操争锋。但是,除此之外,他就不会多做动作,口头上答应与袁绍联合抗曹,但又不行动;曹操远征柳城时,许都空虚,天赐良机,他却毫不行动,只是当机会过去后,和提议人刘备感慨一句悔不听君言;仅此而已。
他本质上只是个治世之能臣,当个太平时候的“八俊”名士,建立学校,博求儒士,资助学术,做个乱世中的世外桃源之主。诸葛亮,徐庶这样的人,都曾在荆州避难。刘表并无雄心壮志,是个很佛系的人,徐庶评价他“善善恶恶,然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坐谈之客耳”,因此在面试之后,就离开了,并听从司马徽的劝说,主动去找刘表客将刘备寻求工作机会。其实,刘表能不知道自己这样无为而治的后果么?他也饱读诗书,对历史不会不了解,只是已经看透了吧。蔡瑁要杀刘备,以防后患,他也就口头上阻止一下,并未严词申斥,以至于蔡瑁私自行动,在发现后,他也不过是做出要杀蔡瑁的样子,其他人求情后,也就轻轻放过。仿佛,他就是个旁观者,看着手下人和刘备争来斗去,佛系接受后果。即使是立嗣的问题,他也知道长子刘琦和后妻蔡氏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曾经寻求过刘备的意见,但是也就仅此而已,并不做出改变,做出行动,去解决这个问题。
荆州古城,在汉末是兵家必争之地;刘表坐拥大城,割据一方,死后不久荆州即投降曹操
曾经我觉得刘表是很失败的管理者,所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然而多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事迹,而非仅仅阅读三国演义,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刘表,他对自己的战略定位就不是一个“一统天下”者(如曹操),也不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者(如刘备);他就像是一个不得已被投放乱世身兼重任的理想主义者,看透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自己又不想参与时,就只想管好自己掌控的荆州,只想在有生之年保一方平安;他内心多疑,但是又不会如袁绍那样乱杀谋士,也不会阻挡谋臣武将改投他方。善善恶恶,是他对善的尊重,对恶的底线;然而他并无吞天大志,怎么用这些想趁势建功立业的能人异士呢?乱世之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在荆州城内,就不必多杀恶人了吧。至于身死之后,情势如何,他更佛系;他是知晓自己两个儿子,均无法如他那样能勉强权衡维持荆州自保局势的;他病重之际曾经将荆州推让刘备,刘备碍于人设,不接受,假使刘备接受了,刘表的子孙家族最起码衣食无忧;他应该也曾想过,刘备不接受,曹操征战,荆州很可能投降,但是无所谓,那时候还有很多曹操想平定的割据势力,刘表和曹操并无大仇(不像陶谦),曹操为了获取未来更多的投降,不会对他的子孙家族赶尽杀绝(真实历史上,并无曹操派人杀掉刘琮和蔡夫人的记录)。
乱世之民,我已尽力,此后,随流漂浮吧。刘表长叹一声,就此逝去。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