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这句经典台词,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在这部电影中,为了赢得战斗的最后胜利,王成在阵地上只剩下自己一人的情况下,呼叫炮兵向自己所在位置开炮,给敌人以重创,并在最后关头手持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那真实历史上王成的原型是谁呢?据说,王成的英雄形象是好几个人物事迹汇集而成的,其中有一个人物叫于树昌(此说有争议,据王成扮演者刘世龙说,王成原型只有一个,就是于树昌)。于树昌在金城战役中独守高地,高呼“向我开炮”,并最终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真实事迹和《英雄儿女》电影故事一样让人震撼。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于树昌的故事。
《英雄儿女》剧照
1953年6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夏季战役第三阶段作战“金城战役”,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了。战役进行过程中,6月29日晚,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某连奉命坚守281.2高地东山腿一处无名高地,牵制敌人,配合金城方向部队的攻击。
于树昌当时是218团一名步话机员,背着步话机和战友们一起守在高地上,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和上级联系和引导我军炮火攻击。
敌人对281.2高地发动了疯狂的攻击,先用炮火把我军阵地炸了几个遍,然后用优势兵力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志愿军战士们坚守阵地,作战勇敢顽强。但因为敌人兵力太多,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整个连队减员严重。但战士们没有一个退缩的,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无名高地上多坚持一分钟,主攻方向上的战友们就能消灭更多的敌人。
于树昌使用步话机,冷静地联系着指挥部,或者汇报战斗形势,或者呼叫着炮火支援。
“向我方阵地左侧开炮!”
“注意,打4号目标!快打4号目标!”
……
在于树昌准确的引导下,志愿军炮兵打出的炮弹接连在敌群中爆炸,不断给敌人以重创,打得敌人鬼哭狼嚎(当时是1953年,那时志愿军的炮兵相当厉害,炮多弹足,打得还准)。
但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了,投入兵力也太多了,所以尽管战士们打得很英勇,在战斗打到第二天上午、在打退敌人六次进攻后,阵地上的战士们全都牺牲了,只剩下于树昌一人。
《英雄儿女》剧照
于树昌没有要求撤退,而是冷静地收集了还能用的手榴弹,摆在地堡口。同时,他用步话机联系团指挥所:“报告首长,战友们都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下我一人了。”
团指挥所里,团长孙斌听说阵地上只剩下于树昌一人,忙从步话员孙绍均手中抢过话筒,问道:“你在哪里,有什么危险?”
于树昌回答说:“报告首长,我还在阵地上,我会坚持到底,有我就有阵地。”
孙斌沉默了。他深知手下这些英勇的战士们,只要没有撤退命令,他们不战至最后一刻是不会放弃阵地的。
这时,于树昌忽然在耳机中喊道:“敌人上来了,在高地东南山脚,快,开炮!向东南山脚开炮!”
孙斌命令配合作战的炮兵部队都使用和于树昌一样的波长,直接收听他的声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炮弹轰向于树昌指示的位置。
“打得好啊!敌人被得在山坡上乱滚,哇哇叫着退了下去。”
于树昌兴奋的喊声在大家的耳机中回荡。大家都静静地听着这个独守阵地的勇士的声音,眼睛都渐渐湿润了。
“快,向山腰开炮!有敌人偷偷摸上山腰了!”于树昌喊道。
炮兵们赶忙修正炮口。可还没等炮口对准目标,耳机中就接连不断地传来爆炸声。
大家的心都沉了下去。
爆炸声结束了,孙绍均忙呼叫于树昌:“8251!8251!收到请回答!”
耳机中一片安静,没有回答。
难道于树昌已经牺牲了?难道阵地已经失守了?孙斌皱起了眉头,攥紧了拳头。
“报告首长,我在呢,没事!”耳机中传来于树昌沉着的声音,“刚才那股敌人快摸到我地堡边上了,我担心炮火支援来不及,就自己跳出去扔了几颗手榴弹,把他们打退了。”
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可于树昌下接下来的话又让大家的心悬了起来。
“但我只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了,准备在最后的关头用。”于树昌说,“首长、炮兵同志,下面还得靠你们。”
正午,敌人又一次发起了攻击,从三面冲向无名高地。于树昌三面受敌,处境极其险恶,但依然冷静、无畏地指挥炮火打击冲上来的敌人。
“炮兵同志注意,打击2号目标!”
“注意,右侧洼部也有很多敌人,请猛烈打击!请猛烈打击!”
……
于树昌不断用步话机引导我军的火炮,声音越来越急促。
“快打我地堡周围!敌人围上来了!快!”于树昌忽然喊道。
“打你地堡?打多少公尺?”炮兵问。
“50公尺!50公尺!”于树昌说。
炮兵担心炮火误伤于树昌,开了几炮后追问:“你地堡积土有多厚?”
“别问了!敌人太多了,太近了!哎呀,你们炮弹打得远了,再近些,打30公尺!打30公尺!”
炮兵开炮。
“再近些,打20公尺!”于树昌焦急地说。
听到20公尺,炮兵们犹豫了,再近的话就是于树昌藏身的地堡了。即使地堡积土再厚,恐怕也不能抵挡炮火连续、密集的轰击,于树昌这是要牺牲自己了。
“打啊!打啊!”于树昌语气激烈地请求着,“敌人已经包围了我的地堡,再犹豫就来不及了。”
炮兵们依然迟疑着,他们实在不能狠下心来向自己的战友开炮。
“别管我,来不及了!敌人已经爬上了我的堡顶!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英雄儿女》剧照
团指挥所里,团长孙斌听着耳机里 的声音,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最后,他咬了咬牙,轻轻说出了两个字:“开炮!”
一连串的炮弹在于树昌地堡周围爆炸。“打得好!打得好!”于树昌喊道,接着,耳机中传出来他最后的声音:“同志们,再见啦!祖国万岁!”
“轰”的一声,耳机中再也没有了声音。
很快,前沿观察哨报告说,最后时刻,于树昌冲出地堡口,用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团长孙斌抓起话筒,怒吼道:“所有炮火,朝阵地上给我狠狠地打。”
后来有老兵回忆说,志愿军当天复仇的炮火,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
于树昌牺牲后,他的事迹被写成了报告文学《向我开炮》,后来被收录进通讯集《志愿军一日》中。再后来,在拍《英雄儿女》时,编剧和导演把于树昌的光辉事迹放在了主人公王成身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台词在中国从此家喻户晓。
《英雄儿女》剧照
战争结束后,于树昌的生前战友想找到于树昌的家属,但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结果。因为当时于树昌所在的部队经过多次改编,其参军入伍的资料在改编中遗失了,没有籍贯,没有联系方式,所以战友们一种也找不到他的家人。
英雄的家乡在哪里?是否还有亲属在世?战友们用时50多年,通过多种途径寻找与“于树昌”同名同姓的人,但一直没有找到23军的英雄于树昌。
找到战友亲属,这成了于树昌战友们的一块心病。
直到2020年,一些23军的老战友们聚在一起开座谈会,有人提供了一条线索,说山东省莱阳市有一名牺牲的老兵叫于树昌,他的年龄、入伍时间都对得上,有可能就是23军的于树昌。
战友们立即行动。已经八十多岁、在抗美援朝时担任23军67师6连文化教员的管志初不辞辛苦,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找到了于树昌老家城厢街道四真庄村。
在四真庄村,有一位老人叫于云德,大家说他是“于树昌的哥哥,也是他唯一在世的亲人”。
当时于云德已经93岁了,神志不是很清楚,和管志初交流起来也很困难。最后,管志初把于树昌在部队时的黑白照片递给于云德,问他是不是认识这个人。
于云德老人看着照片,哭了,说:“树昌,树昌,我的弟弟!”
英雄的亲属,终于找到了。
村里人介绍,大家都知道于树昌是烈士,但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牺牲的。于树昌父母在世的时候,每逢过年,村里就给他们家中发红灯笼,叫“光荣灯”,挂在大门上。于树昌的父母常常对着灯笼出神,但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儿子牺牲的经过,或许他们也不知道。
于树昌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向村里要过什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