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强调:“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刘少奇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面对姐姐刘少懿的不当行为与抱怨,亲自写信劝告姐姐,身教言传!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刘少奇便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的姐姐刘少懿家在土地改革中被划为地主,按照政策,不仅要给农民减租,还要退还租户租种她家土地的押金。刘少懿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靠收租放债过日子了,于是写信向刘少奇抱怨。
然而,刘少奇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而纵容亲属的不当行为。1950年5月,刘少奇给刘少懿回信,教育她要遵守人民政府的法令。他写道:“你们在乡下靠种田吃饭,那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这封信展现了刘少奇对党的利益高度忠诚的态度,也表明了他对个人行为的严格要求。
刘少懿在接受刘少奇的劝告后,决定自己种田、自己劳作,一辈子做个农民,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刘少奇身体力行地践行党的原则,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了身边的人。
刘少奇的言行不仅是对党员的教育,也是对全体人民的榜样。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树立了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
二、当选国家主席后,面对老家亲戚的各种走后门,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坚守原则,拒绝特殊照顾!
1959年国庆节期间,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面对家乡亲戚的各种请求照顾,刘少奇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这次会议成为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明白了刘少奇的原则和态度。
刘少奇首先强调了自己的身份,他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表示,虽然作为国家主席,他有能力帮助解决问题,但他不能为个人小家庭服务。他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刘少奇进一步指出,亲戚们不能因为他是国家主席而寻求特殊照顾。他强调,靠沾他的光是无法提高个人的觉悟的。他的话语语重心长,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次家庭会议展示了刘少奇的明确观点和坚决态度。他不会为个人私事违背原则,也不会滥用权力。他的言辞让亲戚们明白了自己不能依赖刘少奇的特殊身份来解决问题,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觉悟。
刘少奇的家庭会议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展示了一个国家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如何高贵,我们都应该坚守原则,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追求个人私利。
刘少奇的言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他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觉悟来改变自己的状况,而不是依赖他人的特殊照顾。
三、面对女儿刘爱琴的工作、入党和住房问题,一视同仁,从不搞特殊化!
1949年8月,刘爱琴(刘少奇长女)学成回国后,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中担任俄语教师。她勤奋工作,每周讲授18节俄语课,教学水平也不错。然而,在评定工资时,学校领导打算按照规定确定她的工资级别。但刘少奇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刘爱琴除了教俄语还有学习的任务,不能和其他教师相比。因此,刘爱琴的工资只定为每月400斤小米,而其他教师是800斤。
1950年,刘爱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并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然而,当班级党支部讨论她的预备党员转正问题时,刘少奇对女儿的弱点和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刘爱琴在政治和生活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更多的锻炼和磨砺。因此,他坚决主张对刘爱琴进行严格要求,最终党支部没有让她转正。这一事件对刘爱琴来说是一次强烈的震动,从此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爱琴不断成长和改进自己。1958年,国家机关精简机构、下放干部时,她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内蒙古接受锻炼。这段时间里,她经历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但她从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1960年,刘爱琴回到北京探望父母,向刘少奇反映自己的住房问题。然而,刘少奇明确表示,他们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与人民同甘苦。他强调,虽然他们可能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但这是危险的,他们应该与人民一起面对困难。
刘爱琴通过父亲的教育和实际生活的磨炼,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她在思想、工作和生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最终得到了党支部的认可并转正。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刘爱琴的弟弟妹妹们也经历了艰苦的生活。他们住在学校里,吃不饱饭,甚至有时候会因为饥饿而晕倒。然而,刘少奇却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受苦,我希望他们从小知道要跟人民同甘共苦,将来长大了,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让人民再受苦。”此后,他们兄弟姐妹几人只能继续住在学校里。
四、到湖南老家进行基层调查研究时,以身作则,与人民同甘苦!
1961年初,中国农村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左”的错误,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党中央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刘少奇同志作为党的领导人之一,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亲自到湖南省长沙、宁乡两县农村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调查研究。
在这次调查中,刘少奇同志展现了他的朴素和勤劳。他不计较个人的舒适,有时睡在养猪场饲养员用过的铺了稻草的木板床上,有时睡在县委会议室的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上,有时甚至睡在大队部用两条长凳架着的门板上。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中央提倡的调查研究之风。
回到家乡宁乡县,刘少奇同志坚决反对将原来自己住过的房子改成刘少奇旧居纪念馆的提议。他要求将房子退还给社员,不让自己的亲属住进去。他表示,社员可以住上10年、20年,直到他们有了更好的房子,愿意搬迁为止。刘少奇同志不希望家乡受到特殊照顾,他认为只有依靠乡亲们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刘少奇同志还特别叮嘱大家,不要因为他的关系而特别照顾他的亲属。他强调,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不应该因为个人的身份而享受特殊待遇。
刘少奇同志的调查研究之行,展现了他对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深入了解。通过调查研究,他为党中央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建议,为农村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少奇同志的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努力,为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