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1、火灾的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2、火灾的分类
(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液体或可融化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的烹饪物(动植物油脂)火灾
(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特别重大火灾:3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重伤,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
重大火灾: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较大火灾: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一般火灾:3人以下死亡,10人以下重伤,1000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3、火灾的危害
(1)危害生命安全
因燃烧热造成人员死亡占整个火灾死亡人数¼。
¾是吸入有害烟气后直接导致死亡。
建筑部分或整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2)造成经济损失
燃烧建筑内部,或导致整栋建筑物化为灰烬。
扑救火灾所使用的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资源损耗,财物遭受水渍、污染等损失。
火灾后,建筑修复,人员安置,生产经营造成巨大损失
(3)破坏文明成果
文物,典籍,古建筑等诸多稀世瑰宝烧毁威胁,对人类文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4)影响社会稳定
民众造成心里恐慌,损害群众的安全感,影响社会稳定。
(5)破坏生态环境
二、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电气:我国火灾原因首位。电气设备、电气线路接头接触不良、电气线路短路等。
吸烟:烟蒂和点燃烟后未熄灭的火柴梗温度可达到800,火灾原因有相当的比重。
生活用火不慎:城乡居民家庭用火不慎。
生产作业不慎:违反生产安全制度引起火灾
玩火:未成年人玩火缺乏看管。节日庆典,70%-80%是由燃放烟花爆竹。
防火:人为放火
雷击:(1)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机械效应;(2)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作用;(3)高电位雷电波沿着电气线路或金属管道系统侵入建筑物内部。
三、建筑火灾蔓延的肌理与途径
1、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3种)
(1)热传导(导热):接触传热,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而又没有各部分之间相对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
(2)热对流(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
(3)热辐射:因热的原因发出辐射能的现象。火焰、烟雾都能辐射热能。
2、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1)烟气的扩散路线
水平方向
火灾初期0.1~0.3m/s
火灾中期0.5~0.8m/s
垂直方向
1~5m/s(楼梯间或者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产生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可达6~8m/s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有3条线路
①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
②火房间→室外
③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2)烟气的流动驱动力
①烟囱效应②火风压③外界风的作用
(3)烟气蔓延的途径
造成蔓延的主要原因有:未设有效的防火分区,火灾在为首先知道条件下蔓延;
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各区域;
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3、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初期增长阶段:从出现明火起,燃烧面积小,温度不平衡,持续时间长短不定。
充分发展阶段: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发展阶段。持续高温,温度可达800-1000℃。
衰减阶段:从室内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温度显著下降。
四、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冷却灭火:可燃固体(冷却在燃点以下);可燃液体(冷却在闪点以下)
隔离灭火: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可以中止燃烧、扑灭火灾。(自动喷水泡沫领用系统)
窒息灭火:将可燃物环境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一般低于15%就不能维持燃烧)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二氧化碳,氮气,蒸汽。此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工作时,水蒸气浓度达到35%,燃烧即停止。
化学抑制灭火:通过链式反应进行,有效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燃烧即可中止。化学抑制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抑制灭火与水泡沫联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