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读过《诗经》,但是你知道:“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没错,这句歌词就是从《诗经》演变的。人们只知道诗经的编者是孔子,但是那些流芳万代的句子到底是谁写的,却没人知道。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诗经》就是春秋时期的歌词汇编,而他们的作者如果放在现代,就是闫肃、乔羽、小柯和方文山。没错,现在被我们看着高雅高端到不行的《诗经》只是春秋时期的流行歌词。
《诗经》有三种类型的内容组成,这就是后世都知道的风、雅和颂。打个比方,如果你写“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那就是民间风情,个人情感,相当于诗经里的风,如果你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种闲情逸致的文人情怀,那就相当于诗经里的“雅”。如果,你写的是“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那就是“颂”,是一个国家的主旋律。
仔细看,孔子编纂诗经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中国诗歌三大创作群体,老百姓、有文化的贵族和为国家机器服务的御用文人,所以将诗经用风、雅、颂来区分。到了现代,有人说诗歌死了,其实,诗歌从来没有死。只不过那种讳莫如深或者无病呻吟的文人诗歌因为没有人共鸣而走向没落,而很多诗歌却还活着,活在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里,比如活在青花瓷既前卫又古典的节奏里,活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明媚童真里,活在毛不易浅吟低唱的不易里。
诗经开创了我们国家的诗歌传统,奠定了这个诗的国度的基本的文化底蕴。有人说诗经是质朴简洁的,比如“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十六个字,很直白但又很恰当地写了一个悲伤的士兵的心声。这种质朴简洁,直接影响了后世诗歌,我们的很多诗都很短,意犹未尽,言简意赅,三两个字,尽得风流。这些例子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比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很高。这个一辈子致力于捏合中国人集体意志的宽厚却又倔强的教书人对于诗经的喜爱也反应了他人格中复杂的一面。他收录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香艳的情诗、也收录了“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这样的厚重的颂歌。后世,当孔孟之道日趋衰老和僵化,孔子本人也被妖魔化成不解风情的老夫子。其实,孔子除了是一个从事教育的文化学者,还是一个沉溺于诗歌魅力的普通读者。他编选了哪些内容,就说明这些内容曾经实实在在的打动过他。透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出老夫子情感深沉,内心丰富,偶尔甚至还有些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