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一个秋日,陕西西安下着蒙蒙细雨。在街头巷尾,普通百姓被命令跪地欢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西巡”,场面异常壮观。整个过程中,老百姓们在雨中又寒又饿,但他们只能默默忍受,无法发出一丝怨言,只能默默地等待。然而,有一位年轻书生,年仅20多岁,却无法忍受这一切:慈禧昏庸无能,害得国家备受困扰,如今甚至失去了首都,还有脸蛋来西安炫耀武力!这位年轻书生越想越生气!回到家后,他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陕西巡抚岑春煊,详细指出了慈禧太后如何祸国殃民,导致国家走向衰弱,最后劝说岑春煊趁机除掉慈禧太后,救国救民!这个惊人之举被一位好友及时发现,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并拼死将他拦住!这位怀有“铲除西太后”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了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于右任。
于右任出生于1879年,原籍陕西三原,他的原名是于伯循。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通晓儒家经典。在16岁时成为秀才,在23岁时中举人。当时负责陕西学政的叶尔恺曾盛赞他为“西北奇才”!后来,于右任逃往上海时,为自己取了这个名字,“右任”的谐音是“右衽”,在古代,汉族人民的衣着方式是“右衽”,而一些少数民族则是“左衽”,这个名字表达了他对反对满清政权的支持。
1906年,于右任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在国内创办了多份报纸,支持同盟会的行动。他主编的《民立报》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有一句口号说“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这正是在夸赞于右任的影响力。
在那些读者中,有一位来自湖南韶山的青年,名叫毛泽东,也是于右任的坚定支持者。多年后,毛泽东回忆道:“我在长沙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报,这报是于右任先生主编的。”
于右任也是民国时期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草书有着魏碑般的雄浑与险峻,同时也有着张旭与怀素的自由与率真,因此被誉为“当代草圣”和“近代书圣”。
建国后,毛主席一直期望能够获得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此外,于右任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为国家教育事业捐资办学,创办了多所学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为中国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然而,他本人生活俭朴,常年穿着布鞋和长袍。
1949年,国民党的军队节节败退,大批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被转移到台湾。尽管于右任对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感到失望,不愿离开大陆,但身为国民党元老的他最终被迫前往台湾。然而,由于时间仓促,他的妻子和孩子未能及时获得消息,留在了大陆。这场无法预料的分离成为于右任终生的痛苦。
晚年,于右任常常独自登上高山,凝视着大陆的方向。这位曾经敢于反抗清政府的革命元老,在命运面前感到无奈。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写下了一首令人感动的诗《望大陆》,表达了他对两岸统一的渴望和未能回到大陆、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痛苦。
葬我于高山之上,凝望我亲爱的大陆。
大陆遥不可及,我只能默默流泪。
葬我于高山之上,凝望我故土。
故土遥不可及,我永远难以忘怀。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难忍之痛。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台湾去世。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没有储蓄,没有贵重物品,仅有一个铁箱,里面装着一些日记和借款帐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