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顶尖人才前往我国发展。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正值起步阶段,国家建设与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就在这一背景下,却有一人愿意放弃俄军军衔,耗费了多年时间,来到中国生活。
此人名为阿廖沙,虽然长着一副外国人的面孔,但深究其背景后才发现,他竟是我国开国元勋的后代。
来到中国后,他更是成为中俄交流的桥梁,为两国关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阿廖沙到底是谁的后代?他为何出生于俄国?在他回国途中,又经历怎样的阻碍呢?
2003年4月,位于莫斯科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内出现了一个不太寻常的人。
只见他大约四五十岁年纪,五官深邃,留着俄式小胡子,是典型的俄罗斯长相。
不过,与此同时,他的发型、服饰以及身材,却像极了中国人。
因此,使馆内的人与他擦肩而过时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不仅如此,和其他神色匆匆、急着办完签证的人不同,此人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举手投足间更是有着难以掩盖的渴望之情。
更加奇怪的是,使馆工作人员在审阅他的资料时,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项——家属栏上,竟赫然写着刘少奇的名字。
没错,这名男子便是阿廖沙,经过询问,他坦然承认,自己便是刘少奇的长孙。
不过,刘少奇什么时候有一个俄罗斯的孙子?工作人员都没有听过此事,所以心里不禁打上了一个问号。
当然,事关重大,所以他们也不敢怠慢,便马上致电北京,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经过求证,北京方面很快传来消息——阿廖沙的确是刘少奇的后代。
于是,使馆立即给阿廖沙通过了前往中国的签证,并祝他旅途顺利。
看着自己护照本上留下的中国大使馆印章,阿廖沙忍不住双手颤抖起来,而他的脸颊上,也很快布满了喜悦的泪水。
要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已经足足等了十六年。
事情还得追溯到1987年的夏天。
当时,33岁的阿廖沙正在莫斯科军队的高级研究所里上班,傍晚他如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家里的一名“不速之客”很快便吸引了他的注意。
此人正和阿廖沙的母亲玛拉交流,她看上去是中国人,却操着一口熟练的俄语。
听了几句她们谈话的内容后,阿廖沙已经大致猜出,这个“不速之客”正是自己在北京的亲人。
很快,玛拉便拉过阿廖沙,让他喊“姑姑”,来人名叫刘爱琴,是刘少奇的长女。
按辈分,阿廖沙的确应该喊她姑姑,随后,阿廖沙便开门见山地问道,“爸爸和爷爷呢?他们怎么二十多年都没来找我了?”
听完阿廖沙的提问,刘爱琴不禁叹了口气,并遗憾地告诉他,爸爸和爷爷都去世了。
随即阿廖沙愣在了原地,久久不能平息,也正是这个时候,他首次出现了回国祭拜已故亲人的想法。
但彼时因为中苏关系,念头也只能打消。
1998年,刘爱琴再次与阿廖沙母子取得联系,并给他们寄了回国路费,这一次,阿廖沙态度坚决。
不过,当时他是俄罗斯军人,且军衔不低,要回到中国谈何容易,于是,他的回国之旅,遭遇了重重阻碍。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刘少奇到底为何有个俄国的孙子?后续几年内,阿廖沙又是怎么克服困难回到祖国的?
我们不妨从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开始讲起。
说起刘少奇的夫人,我们恐怕都会想到王光美,但是,早年间,刘少奇其实还有一位伉俪情深的革命伴侣,她便是何宝珍。
在土地革命最为艰难的时刻,何宝珍始终陪伴在刘少奇左右,与他相濡以沫,两人在战火中的爱情也一度传为佳话。
不幸的是,1934年,何宝珍在南京牺牲,只留下了三个孩子,而刘允斌正是其中的长子。
何宝珍牺牲时,刘允斌不过9岁,童年时期,他早早便被送回了刘少奇的老家宁乡县,与父母聚少离多。
直到1938年国共关系缓和后,他才被送到延安,首度与父亲团聚。
然而,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延安也并不安全,所以一年后,刘允斌又跟随前往苏联养病的周总理,来到了莫斯科儿童学院学习。
在那里,刘允斌系统性地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也产生了全新的认知。
不仅如此,他的文化课成绩也十分优秀,后来顺利考上了莫斯科钢铁学院。
由于国内抗争形式复杂,刘少奇很少有机会前往苏联探望,所以父子二人自延安分别后,直到1949年才再次见面。
当时,刘允斌特意将女友玛拉·费多托娃带到父亲面前,很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想要和这个年轻的俄国姑娘结婚。
本来,刘允斌已经做好了父亲反对这门亲事的打算,毕竟在那个年代,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然而,刘少奇却是一个十分开明的人,见玛拉和儿子情投意合,他非但没有反对,反而给予了真挚的祝福。
就这样,在父亲的见证下,刘允斌于1950年和玛拉正式完婚,婚后他们又相继生下了女儿索尼娅和儿子阿廖沙。
婚后的生活幸福甜蜜,但刘允斌并未停下自己科研的脚步。
他每日沉迷书本当中,并顺利考入了莫斯科大学物理专业,1955年更是获得了副博士学位。
毕业后,刘允斌面临着诸多选择,有欧美的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母校也为他提供了教职。
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接受导师的建议,前往莫斯科高级物理研究所上班。
然而,就在这时刘少奇打来电话,希望刘允斌马上回国。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处于起步阶段,而物理等基础学科更是急需人才,所以刘少奇便希望儿子能够回来支援国家。
一开始,刘少奇以为刘允斌不太情愿,毕竟俄罗斯的工作机会也十分难得,但刘允斌却二话没说便同意了父亲的要求,不久后便赶回北京。
然而,对于丈夫的决定,玛拉却颇有微词。
她生于苏联、长于苏联,自然不明白刘允斌的家国情怀,在刘允斌坚称“我爱你,但更爱我的祖国”时,玛拉的心里还有一丝酸楚。
不过,她最终支持了丈夫的决定,并依依不舍地在机场为他送别。
没想到的是,刘允斌这一走就是三年,回国后他忙于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始终无法抽身回苏联看望妻子和儿女。
无奈之下,1958年,玛拉带着孩子来到北京,打算在此定居。
但环境的巨变让她无法适应,而刘允斌整日呆在实验室也让她倍感孤独,于是她毅然回到了莫斯科,不久后这段婚姻也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在刘允斌心中,他从来未曾放下家人,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也只能忍痛割舍。
他本打算等工作告一段落便回莫斯科探望,但随着中苏关系,两人的距离已越来越远。
正因如此,自3岁那年开始,阿廖沙便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他对中国的印象,反而更多地来自于爷爷刘少奇。
1960年,刘少奇访问苏联,在百忙之中,他特意抽出时间来到了玛拉家中。
也正是在这一天,阿廖沙才知道,原来自己有一个名叫刘少奇的爷爷。此后,阿廖沙更是长期保存着刘少奇亲吻他的照片。
后来,通过四处打听,阿廖沙了解到,原来刘少奇是中国的开国元勋,这更是让年纪轻轻的他心里油然产生一股自豪之情。
所以,阿廖沙便时常缠着母亲,要她教授中文,给自己讲述中国的历史典故,在学校里,阿廖沙也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中国通。
好景不长的是,随着七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的变冷,阿廖沙母子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无奈之下玛拉带着儿女隐姓埋名,到了一个小城市生活。
但是哪怕颠沛流离,阿廖沙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8岁那年还考上了著名的莫斯科航天大学。
大学毕业后,阿廖沙和父亲一样选择了科研工作。
由于表现出色,他在苏联军属的研究机构内不断晋升,军衔也越来越高。
不过,虽然在莫斯科工作体面、生活幸福,但阿廖沙却始终惦记着远在中国的爷爷和父亲。
他也一直纳闷,为何爷爷和父亲再也没来看望过自己,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刘少奇和刘允斌都已经不幸离世。
直到1987年刘爱琴的到来,阿廖沙才得知真相,并重新燃起了回国的希望。
1998年他更是首次提交了前往中国的申请,但是由于他在军队内部工作,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大量国家机密,所以俄罗斯军方不愿放他离开。
并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只有等他退伍三年后才能出国。
在现实的困境前,阿廖沙备受打击,正当王光美以为他很难回国时,阿廖沙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他选择提前退伍,并辞去了研究所的美差,只为回到中国。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2003年4月,在中国驻俄大使馆内拿到签证之际,阿廖沙不禁洒下了热泪。
对于他来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而是等候已久的寻根之旅。
于是,拿到签证次日,他便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抵达后,王光美、刘爱琴等一众刘少奇的家人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
看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阿廖沙的眼泪再次在眼眶里打转。
此后,他先是在奶奶王光美家里短住了几天,和阔别已久的亲人诉说多年的思念。
随后便马不停蹄地直奔湖南宁乡老家,探访刘少奇的故居。
在那里,阿廖沙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一直不停询问着关于爷爷的一切经历。
当听到他在革命年代征战沙场的故事时,阿廖沙时而激动、时而愤慨。
最后,他不禁感叹道:“这次回湖南,似乎有无数东西闯进了脑海”。
此后三年间,阿廖沙不断在中俄两国奔波,也架起了两国交流的桥梁。
在中国待久了,阿廖沙发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最吸引他的当属中医。
阿廖沙发现,很多西医无法治愈的疾病,中医轻而易举便医好了,这让他直呼神奇。
所以他特意支持妻子在莫斯科建立了一个大型中医药基地,专门负责中医的推广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俄国人享受到了中医带来的便捷。
2007年,通过不懈努力,阿廖沙终于拿到了朝思暮想的中国永久居留证,随即他便带着一家人搬到广州,从此定居中国。
当然了,两国文化使者的工作他也没有落下,为此,他特意将两个女儿留在俄罗斯读大学,准备等她们毕业后再接到中国深造。
而阿廖沙和妻子则彻底扎根广州,平日里,阿廖沙吃不惯西餐的意面、牛排,反倒是对面条、米饭情有独钟,作为一个湖南的孩子,他对辣椒也颇有兴趣。
2014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辰116周年纪念日,阿廖沙特意带着夫人来到湖南宁乡缅怀。
如今,阿廖沙已经在中国定居了16个年头,期间,他创办了一家外贸公司,专门从事对俄贸易活动,而他的女儿、孙女也相继回国发展。
其中小女儿刘丽达甚至成了一名中文节目的主持人。对于混血儿阿廖沙而言,能够为中俄关系做出贡献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所以,哪怕已经是67岁高龄,他仍旧每天埋头工作,看着书桌上中俄两国的小国旗,和墙上悬挂的祖父刘少奇的照片,阿廖沙便充满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