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古时候的太监,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经常能从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看到他们的身影,而且,也都非常明白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不过,有一个问题,你想过吗?那就是——太监的来源是什么?或者说,当太监的都是些什么人?
事实上,中国古时候的太监,其来源并不唯一,而是至少有4种不同的主要来源,那么,你能猜到其中的哪一种,或者哪几种吗?
首先,来源于战俘。关于太监,其实很早就有了,据《周礼》记载,周朝最先开创了“内廷机构”,而在“内廷”当差的,就是宦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太监”。太监在“内廷”服役,他们是专门伺候皇帝、皇后、妃嫔的仆役,那么,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战争,时有发生,尤其是东周最后的那一段时期,则更是被形象地称为“战国”。那个时候的战争,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掠夺人口,于是战争中的战俘,也就成为了胜者的奴隶了,而在这些奴隶之中,往往就会挑出一些“看起来比较顺眼”的,去充当太监。
其次,来源于犯人家属。众所周知,在野蛮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施行的是“株连制”,所谓“株连制”,简单来说就是,一人犯罪,全家遭殃(受株连)。正是在这样野蛮的制度之下,于是,如果有人犯了重罪,那么,不但他自己或被杀头,或被流放,就连他的族人们,也都要面对同样的遭遇,而就在那些被贬为奴的犯人家属中,一些年纪尚小的少年,往往就会被净身入宫,做了太监,比如秦朝那位“指鹿为马”的著名太监赵高,就是如此。
第三,来源于“老太监”的招募。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战俘”和“犯人家属”,是最早期的太监的来源,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家的“排场”也就变得越来越大,于是,仅凭“战俘”和“犯人家属”这两个来源,已经很难再满足皇家对太监的需求了。
怎么办呢?也好办!于是,一条新的途径就出现了:在宫中当差多年的“执事太监”(高级别的太监),往往就会被皇帝派发新的任务,那就是到自己的家乡,去招募新太监。执事太监对这样的新任务,自然是感恩戴德,因为那可以极大地满足一下他们“荣归故里”的虚荣心。当然,那些“应聘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穷孩子,试想一下,但凡还能过得去,又有什么样的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当太监呢?
最后,来源于“自愿者”。我们也看到了,这里的“自愿者”,是要加“引号”的,因为说到底,他们还是出于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只不过,他们在当太监的事情上,是主动的罢了。
一般说来,“自愿者”也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因为自己太穷,已经再也找不到活路了,于是,就主动去“报名”,记得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的“来福”,就是这样,只不过他最后没有被“录取”罢了;第二,虽然也是出于无奈,只不过,这些“自愿者”并不是为了能有口饭吃,而为了能有个“官”当,这样的人,姑且就可以称为“自宫求职者”了。